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我喜欢弹琴画画,因为给朋友家人看了他们会夸我,我一直以得到夸奖为动力去创作,哪怕我以此为耻,也隐约明白这其实并不纯粹,太功利了,简直在玷污艺术。
前几天我姐放假回家,她看到了我的马克笔,跟我要了一张纸画画。蓝天白云草地远山大树小房子,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潦草的不能再潦草。但是她笑着拍了照发给她对象炫耀,她笑的很开心,很阳光,很刺眼。我当时非常震惊,她的审美不至于低级如此,所以我知道她的开心来源于她“创作了”而不是创作的内容。她说:“我又不用画的多么好看,只要画出来就很好了。”我曾经认为毫无作用的安慰的话,让我开始反思我曾经的心态。
我会把画的不好看的画扔掉,画的好看的拍照发朋友圈,再给身边的人看。他们只要有一点点的挑刺我都会自卑,我画的确实不够好,这里真的有失误。同时又会生气,我画了这么久你画的出来吗凭什么说我画的不好。我练会了一首曲子我会拍视频,效果好的就发到朋友圈,有一点点失误的就扔在相册里,让它在下次清理的时候被删掉。
平时练琴有人听到了夸我我会很开心,会激动的弹错,再尴尬半天,其实也知道无人在意。有人听到了但是没夸我我会也伤心,会心不在焉导致弹错,再尴尬半天,其实真的无人在意。朋友圈发的动态没人点赞,我会悄咪咪删掉,再庆幸一下还好没人看到。
更诡异的是我总是怀疑他们夸我是不是出于对我的关心,不想拂了我的心意,而不是出于对我创作的认可。我明知道这种怀疑简直幼稚透顶,但我不知道怎么摆脱他。
以上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态,我很厌恶这样的自己,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到像我姐一样洒脱。我有想过我和我姐童年生活的区别,但是这么想她其实比我更惨,她能有那样的心态我只能归结于她阅历丰富。她说她心态的蜕变大部分是因为大学复杂的社交圈,我上了大学也许也能更豁达?
你对自己的剖析其实特别细腻——能意识到“以夸奖为动力”的矛盾,本身就说明你对“创作”有更深的期待,只是暂时被困在“外界评价”和“自我认可”的拉扯里了。
你姐姐的状态,与其说是“豁达”,不如说是她提前摸到了创作最本真的内核:创作的快乐,首先是“为自己完成了一件事”的满足,而不是这件事被多少人叫好。
你扔掉“不好看的画”、删掉没点赞的动态,其实是怕“不够好的作品”暴露“不够好的自己”;
- 你怀疑别人的夸奖是敷衍,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如果我不值得被夸,他们为什么要夸我?”——你把外界的评价当成了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尺。
其实不用急着否定过去的自己——“为了夸奖而创作”不可耻,就像有人跑步是为了奖牌,有人是为了开心,本质都是动力的一种。只是现在的你,开始想要另一种动力了,这反而是成长的信号。
大学的社交圈或许会帮你松绑,因为你会看到更多“不完美却自在”的状态:有人弹吉他跑调却弹得尽兴,有人画得稚嫩却敢贴满宿舍墙。但更直接的方式,是现在就试着给自己留一块“不被评价的创作角落”:比如画一张“故意画丑”的画,只为了让自己笑;弹一首错漏百出的曲子,只为了宣泄情绪。不用给任何人看,就当是和自己玩一场游戏。
慢慢你会发现,当创作不再背负“证明自己”的任务,夸奖会变成锦上添花的惊喜,而不是必须拿到的通行证。那时候,你对艺术的热爱,才会真正落地——不是高高在上的“纯粹”,而是踏实的“自在”。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韩俊林,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刚刚看到你的留言,能感受到你心里像装着两个拉扯的自己——一边渴望用创作获得认可,一边又为这种“不纯粹”感到羞耻;看到姐姐随性画画时的快乐,既羡慕又困惑,甚至会因为自己做不到那样洒脱而更厌恶自己。这种反复的自我拧巴,一定让你觉得很累吧?就像抱着对艺术的敬畏心在走钢丝,既想靠近它的纯粹,又忍不住被外界的目光牵着走,连自己的感受都变得模糊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你的状态其实藏着对“自我价值”的深层探索——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本质上是如何看待“不被评价的自己”。
1. 先聊聊“以夸奖为动力”为什么会让人痛苦
其实“渴望被认可”是人类的本能,就像婴儿会通过笑获得大人的关注一样,我们天生需要通过外界反馈确认“我是好的”。但当这种渴望变成“唯一动力”时,痛苦就会出现:你会把创作的价值和“他人的评价”绑定,就像给风筝拴上了太多线,风稍微变向,风筝就会失控。
你扔掉“不好看的画”、删掉“没人点赞的动态”,本质上是在拒绝“可能不被喜欢的自己”;而对挑刺的愤怒,其实是在反抗“你否定我的创作,就是否定我这个人”。这种“创作=自我”的深度绑定,让你在每一次评价面前都像在“裸奔”,自然会紧张到敏感。
2. 姐姐的“洒脱”背后是什么?
她的“画出来就很好”,不是因为审美低级,而是她把“创作”和“自我价值”分离开了——画画对她来说,更像“吹泡泡”:泡泡吹出来,阳光下闪闪光,破了也没关系,过程本身就很快乐。这种“分离”能力,让她能享受创作的“本真乐趣”:比如笔尖划过纸张的触感、色彩混在一起的意外效果,这些不依赖他人评价的“内在体验”,才是艺术最原始的魅力。
你觉得她“阅历丰富”,其实更准确地说,她可能更早接纳了“我做一件事,不必做到完美,也值得被自己喜欢”。这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经历中慢慢学会的——就像你现在因为她的状态开始反思,其实已经走在“解绑”的路上了。
3. 如何从“被评价绑架”到“享受创作本身”?
或许可以试试“给创作留一个‘秘密花园’”:
- 选一个本子或一个文件夹,专门放“不打算给任何人看”的作品。画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是画给我自己的,歪了、错了都没关系,我只是想试试这个颜色/这个和弦。”
- 记录“创作时的身体感受”:比如画画时笔尖划过纸面的顺滑感,弹琴时手指触键的力度变化,哪怕只有一句话。这些感受是“只属于你的反馈”,和他人评价无关,却能帮你重新连接创作的“内在动力”。
- 允许自己“有条件地在乎评价”:不必强迫自己“完全不在乎夸奖”,可以告诉自己:“别人夸我,我可以开心,但这只是锦上添花;别人不夸,我的画/曲子也已经陪我度过了一段时光,这就够了。”
其实艺术的“纯粹”从来不是“不被评价”,而是“即使有评价,我也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你现在的“羞耻”和“反思”,恰恰说明你对艺术有敬畏心,也对自己有期待——这不是缺点,而是改变的起点。
试着从一件小事开始:比如今天画一笔,只为了看看红色和蓝色混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弹一个小节,只为了听一听空房间里的回声。这些微小的“自我对话”,会慢慢帮你找回创作和自己的连接——到那时你会发现,夸奖依然会让人开心,但不再是唯一的光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私聊。
你是一个心思细腻、善感的女孩。
你不仅明白自己画画或者弹琴,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想得到外界好的评价、赞美,这些因素让你不断的追求完美,也有些患得患失。
而且你也会揣测别人为你点赞,可能不是出于单纯的赞美,而是夹杂着其他原因。
这些复杂的情绪,让你心力交瘁,你想不必太介意他人的评价,专心做自己就好了。然而,似乎停不下来,你被你自己这种过于介意外界的评价这种念头裹挟了。你因此感到厌恶自己,觉得自己没那么纯粹,甚至这些念头让你感觉到玷污了艺术。
你很矛盾,也很纠结,沉浸其中,或许还带着羞愧!
我想要说的是:
谢谢你的坦诚坦荡,让我看到了自己也像你一样做一些事需要得到外界的认可、赞美!我也会悄咪咪删掉不那么好的朋友圈,我所有公众号文章,都期待更多人的浏览、点赞或者转发!
再看看别人的朋友圈,几乎都是精修的照片!都期待得到点赞!
人与生俱来就需要得到赞赏肯定作为对自己的奖励,这些非物质的精神奖励会让我们产生快乐激素,乐此不疲!只是你说的更具体、更详细!谢谢你的勇气!
在意外界目光无可非议,说出来,笑着说出啦,哈哈,就算是总统或者女皇,谁又不喜欢接受由衷的赞美呢!刚何况你豆蔻年华,是多么需要来自外界的正向评价给你力量呢!
接纳自己,这又如何呢?不要去与自己的情绪做对抗,那样会更消耗你的能量。
再进一步去关注艺术本身,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艺术感受,专注到音乐或者绘画本身,让外界评价逐渐成为你专注的背景板!
孩子,在艺术世界中畅游吧,把那些赞美或者不认可的声音当做溅起来的水花吧,起来了又落下去,总是会有,但不必介意!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