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如何让伴侣越来越爱你:5个字

作者:壹点灵心理咨询   2025-07-30   53次阅读   0个赞

最近在网上流行这么一句话: 

“男人心理学就是儿童心理学。” 

意思是,不管多大的男人都经不住夸,用哄小孩子的方式来哄伴侣,对方就根本离不开你。 

比如这些话: 


|“你该不会在我心里装了监控吧?怎么会知道我正想要这个”; 

|“跟你在一起后,我就再也没有羡慕过别人”; 

|“还有你不会的事吗?你也太全能了吧”; 

|“谁是我的好宝宝呀?是你是你就是你”。 

  b232fa2a595577c71d414431ca3e2904.jpg

图源:网络 

其实,儿童心理学的辐射范围很广,称得上男女通杀。 

有部日本纪录片里,节目组请人连续50天对一个女孩使用“儿童心理学”,原本自卑消沉的女孩,被夸得整个人摇身一变、焕然一新——  

4498a07d46b5d3e8595c0dc900a2d0c8.png

图源:网络 

电影《毒液》里,女主甚至用“儿童心理学”搞定了外星生物毒液,拯救一场地球危机:  

49c54d57ecc67e89e5f12b03f0b8349f.png

图源:网络 


不得不承认:当我们希望对方对某件事上心,三令五申,效果都不好,用“儿童心理学”却能达成效果; 

当我们不想搭理对方,一听到对方软软、柔柔、暖暖的话,立马感到紧闭的心房开了扇窗,沟通欲又回来了。

 为什么“儿童心理学”这么神奇? 

它适用于哪些人? 

又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 


01 |儿童心理学

 为什么这么管用?

        

知乎一位网友描述自己的女朋友如何使用“儿童心理学”: 

我小时候从来没有从家长那里讨要到什么东西,所以下意识认定: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要自己争取。 

但她爱我,尊重且呵护我的爱好,且愿意为此买单,乐此不疲。 

她开玩笑说,“我也可以赚钱养你”,虽然90%的生活开销都是我在负责,我还是会很开心,感觉童年的自己突然有了个靠谱的大人可以依靠; 

当我心情不好或搞砸了事,她抱着我说“没事的宝宝,慢慢来”; 

当我出差回来,发现她在书房的白板上给我留言:欢迎老公回家。  


儿童心理学用在成年人身上,除了能令沟通更融洽,还附加了一些疗愈功能:

使人感到“被无条件接纳”。

92304122aada377a5b5804d5c1a928de.jpg

  图源:pexels 

心理学博士特夫菲卡·伊基斯(Tevfika Ikiz)在一篇文献中提到: 母亲对婴儿的行为,如果是出于婴儿所需的共情反应,而非自身的需要,就不会对婴儿的自体造成威胁,令婴儿感到有安全感。 

对方对你发起“儿童心理学”,就仿佛充当了“母亲”角色,看见并满足了你的需求,这会使你有种感性层面的体会: 

我被无条件爱着。 

哪怕我卸下角色面具,表现随意点,我也不会被讨厌。  


研究表明:“婴儿般的语言”里含有大量的全然关注、温柔关心和体察对方体验的元素,这会给人带来一种关系中得到情绪确认(emotion validation)的体验。 

这种体验能减少孤立感和无助感,甚至能缓解生理上的压力反应,令关系更加舒适、宜人,令人更愿意表达真实情绪,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 


02 做回儿童

重新长大一次

        

 为什么儿童心理学能让人感到被爱? 

主要从三方面体现: 

一、补偿少年、少女时期的遗憾。 

在心理学荣格的理论体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原型”,其中一种原型叫作:永恒少年(The Puer Aeternus)。 拉丁文原意是“永远年轻”,指一个人停留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状态。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至死是少年”的部分。无论男女,内心都保留了这一部分,比如洗澡时唱童谣、生病时爱撒娇、喜欢抱着玩偶睡觉…… 这些步入成年后、依然没有消失的童趣,来自我们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完全满足的需求。 比如,小时候想尽情撒欢,但会遭到父母呵斥;想得到关心,但父母不懂尊重;想要大大的毛绒娃娃,但父母从来不给买…… 需求不会消失,只会被压抑,在合适的时间场合里再次出现,重新满足自己一次。  

e9d45d0304713c0414010ef9a0160f32.jpg

图源:pexels 


 二、抵御情绪闪回 

心理学家米西迪(Mididine)在《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孩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一概念。 他认为:

 “内在小孩记得我们小时候受过的每一句苛责,当这些痛苦得到补偿,内在小孩就会体验到欢喜满足。” 如果我们不去探索小时候的痛苦,这些部分就会不断闪回,如同噩梦,而“儿童心理学”可以疗愈闪回、带来满足。 心理学家皮特·沃克在一个名叫「时光机营救行动」的练习中,请一些患者在想象中穿越回小时候被伤害的场景,并幻想:自己以强健有力的成年人形象出现,去保护年幼弱小的自己。 结果发现:很多频繁情绪闪回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好转和疗愈。 

4008e4485fa2af47cfdb8cd7543eac54.jpg

 图源:pexels 

 

三、帮助确认自我发展程度 

心理学家玛西亚提出过一则重要发现:青少年时期没能好好探索并确认自我的人,哪怕长大成人,自我也是不确定的。

 比如,肉体成长到20岁,心智成熟度只有10岁;30岁仍觉得自己是个孩子,到50才真正觉得“我长大了”。 

而“儿童心理学”能帮助我们确认: 

我到底成长到什么阶段,能不能认同自己的真实年龄,自我和肉体的成熟度是否匹配。

 如果一个人总需要被哄,否则就容易情绪失控、任性自私、不履行责任…… 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的自我发展是迟滞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果一个人被哄时挺受用,但不被哄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忠于自己,自我已经成型,不会轻易被外界改变。 

这份觉察,就如同一个人回到了自己心理上的“起点”,从零开始,再好好跑一次。


 03 为什么儿童心理学 

      对有的人不适用?    

    

当然,儿童心理学也并非万能。带有强烈目的性、不真诚的“硬夸”,会令人感到自己被利用。 

真正打动人的儿童心理学,应满足两个要素: 

第一,指令具体。 

表达清楚“你具体哪里做得好”“你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能令人感到:我对建设好这段关系有主动权的。

 比如:“你做的面真好吃,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面,我可太爱这股鲜味了,你真是小厨神!” 

“你把灯泡换新的啦?好亮呀,家里好像变了个样子,真是多亏有你!” 

“我正想喝水,你就把水倒好了,真是太懂我了!” 

清晰、具体地表达出:你做的面、你换的灯泡、你倒的水,满足了我的需求。 

这样对方就会知道:

我做对了什么,才得到的这份情绪价值; 

如果我还想得到,再做同样的事就可以。  

69a31b0b5263bc942a0d15753e4e3be0.jpg

图源:pexels 


第二,怀有同理心、积极关注和无条件接纳。 

表达时,针对对方的状态和感受,做出温暖和支持的反馈,能让对方感到“我在这段关系里是可爱的”。 

比如:

 “洗碗水凉不凉?冷不冷?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会儿?” 

 “累了就不做了,不会有事的宝宝,有我在呢。” 

 “你看你又干了这么多活,怎么不去做你喜欢的事?是不是心情不好、想发泄压力?”  

 

这一步的价值在于: 令对方感到,你不止欣喜于他做的这一切,也关心他做这一切背后的感受和动机; 你关心的不只他发挥的作用,更是他这个人本身。 

有位网红爷爷老夏,得了阿兹海默症,老伴脆鹅每天对他用“儿童心理学”:“

你要乖乖的”;“你爱不爱我呀?” 老夏忘记了很多事,连自己孩子都不记得,唯独不会忘记回应脆鹅:“我怎么会不爱你,我当然爱你”。 


老夏临终时,双眼含泪地感叹:

 “她嫁我,我讨她,很幸福了。” 脆鹅也摸着他的额头说:

 “你要乖乖的,我会照顾好自己,别担心我。” 当荷尔蒙褪去,我们依然愿意把彼此当成孩子宠,这样温暖的依恋,才能让人在关系里真正感到长久的满足。 


写在最后 

 我们总以为,长大就是要变得理性、成熟、不动声色;

 但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你辛苦了”、“你好棒”、“我在呢”,就足以唤醒我们心里那个从未被好好安慰过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之所以动人,不在于它多聪明,而在于它尊重了人类最本能的渴望——

 被看见,被需要,被温柔以待。 

当我们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回应爱人、朋友,甚至自己, 

我们就不只是长大了,而是真的学会了爱。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