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综述:肥胖减肥与进食障碍

作者:马大明   2018-07-20   2278次阅读   1个赞

  肥胖减肥与进食障碍

  心理咨询师  马大明

  (一) 饥饿与饮食

  有句格言:“食性如其人”,是大家所熟知的。然而心理学家还有另一个说法:“食相如其人”;指的是你更喜欢流水线制造的快餐,还是更喜欢花费时间来享用西式或中式晚宴?你偏好的任何一种饮食模式不仅影响到你对营养的摄取,而且还会以相关的方式影响到你的思维与行动。

  心理学家在一项相关研究中发现当人们想到或是看到快餐时,不仅人们的饮食速度加快了,而且当时做任何手头的事情的节奏都变得快起来。在另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让被试看快餐的标识,例如肯德基的标识,并且描述自己喜爱的快餐食物。则在随后的测试中,心理学家发现这些被试的阅读速度更快,更倾向于选择节时且方便的商品。甚至有的被试延迟行为变短,从而更愿意接受即时享受到的小额快捷回报,而不愿意等待哪怕是几天后的更大的回报。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在快餐店,许多人会边吃东西边看书。这同样表明快餐厅的环境不仅加快了人们用餐的速度,而且也加快了进食者的思考与行动速度。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如果男女间初次见面约会的地点选在快餐厅,那么约会双方会更快的评估对方适合自己与否。并有当场在做出结论的倾向。而不像在其他场合,约会双方会有个放松交流并倾听的过程,这样尽管约会后的亲密关系未必建立,但也许会有第二次约会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在快餐厅环境下的约会。所以心理学家不建议人们的第一次与约会选在快餐厅这样的环境。

  饥饿的生理因素

  我们大多数人很自然地想到是由于胃的收缩引起了饥饿。事实上这不完全。肚子咕咕响也就是胃收缩只是与饥饿有关的众多生理因素之一,如同吃饱饭后肚子的感觉也只是饱食的提示之一一样。

  实际上控制饥饿的人体开关位于人头部的下丘脑的数个区域。下丘脑扮演着饥饿开关的作用。但下丘脑并不是独立工作。下丘脑工作时需要监控人体的血液生化指标来控制血糖与能量有关的激素水平,包括葡萄糖、胰岛素、胃饥饿素和缩胆囊素等。这些激素的生理性改变与下面将要提及的饥饿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从而决定人们什么时候进食与吃多少。

  《小知识》下丘脑在人们进食至少10分钟才会起反应。这也是人们进食很慢就不会吃的过量的生物学原因所在。因为大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获取人们已经吃饱的信息。

  饥饿的心理与社会因素

  人们进食的时候当然会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有的人宁愿饿着也不愿意吃那些他们不喜欢吃的食物。其实人们进食动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味道。可以说人们进食不仅仅是因为饥饿,或是为了维系体内平衡。进食也受到食物风味、口感、食物的可获得性、社会环境以及对食物的渴望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许多人非常喜欢富含脂肪的食物,例如肉类、奶酪和各种油炸食品。科学家研究已经证实当人们品尝富含脂肪的食物时,会使得大脑能够产生愉悦感的相关脑区被激活。食物产生的愉悦感足以让人们产生进食动机。即使此刻人们体内也许并不需要这些食物。

  进食与现代化社会的食物的多样性以及食物的易得性关系十分密切,与社会人文环境也密切相关。这包括社会促进会导致进食更多,印象管理会导致节食,社会模仿,别人吃多少我们就吃多少。由此可见饮食不仅仅是为了维持体内能量平衡,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由生物的、心理的与社会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

  《小知识》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消化系统把食物分解成能够被吸收的颗粒,将食物变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食物消化过程从口腔开始,在胃里继续。但大多数营养物质是在小肠里被吸收利用。人体有一个复杂的信号系统负责控制进食行为与体重。包括由身体和大脑分泌作用于下丘脑和其它生物结构的一系列激素。其中胃饥饿素、神经肽黑色素、聚集激素等能增加食欲刺激身体产生饥饿感。而瘦素,胰岛素和胆囊收缩素等共同作用让人产生饱腹感。

  (二)肥胖

  肥胖的定义随着个人标准与社会文化标准的不同而不同。有些标准与人们的健康直接相关;而有些标准则是非常主观的,是依据当时的社会文化偏好与流行的审美标准来评判人们是否肥胖。

  身体质量指数BMI=KG/M*M,即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的平方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评估人们是否肥胖超重的指标:

  体重不足  BMI≤18.5

  体重正常  BMI介于18.5-24.9之间

  超重      BMI 介于25-29.9之间

  肥胖      BMI>30

  不过这一指标的不足是不能评估个体脂肪在身体中的含量。如果人们想大致的了解脂肪在身体中的含量或比例可以用腰围与臀围比。如果这个比值接近于1 那么可以猜测你已经有很多脂肪堆积于身体中部,如此你需要注意了。

  肥胖的成因

  解释肥胖的成因目前有以下模型与假说。

  《脂肪调定点模型》:

  该模型认为,除了知道什么时候进食以及吃饱之外,人们的身体还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调整体重。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通过检测人们体内的脂肪含量来进行。人们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是由一个调定点来决定的。如果人们不是刻意的增重或减肥,那么人的体重通常会维持在一个常规水平—即脂肪调定点。当人们发胖的时候,脂肪细胞会释放一种叫做瘦蛋白的物质,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从而告诉人们少吃为妙。当人们体重低于人们各自的调定点时,人们就会感到饥饿而进食。

  脂肪调定点解释了为什么节食很难使得人们的体重持续下降的生理原因。因为脂肪调定点会阻止人们节食过程中身体贮存的脂肪被进一步消耗。如果此时人们仍继续节食,那么低水平的新陈代谢会导致人们在行为层面无精打采,冷漠及易激惹。

  《小知识》体内平衡指的是保持人们身体内部的稳定状态。包括体温、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比例、血压与脉搏也都需要保持在一个正常水平。

  《基因理论假说》:

  科学家注意到肥胖经常在家族中延续,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怀疑是否存在某一特定的肥胖基因。为此科学家经由双生子和被收养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区分环境因素以及基因因素对体重的影响。结果科学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体重与脂肪的分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个影响大约是30%是由遗传倾向决定。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发现那些导致人们肥胖的单一基因·。

  《小知识》有时饥饿感是表象,你也许是睡眠不足。科学家发现睡眠不足常常出现在体重增加之前,睡眠不足会增加促进食欲的胃饥饿素的分泌,同时减少能让人们产生饱腹感的激素的分泌,所以良好的睡眠对维持与平衡体重也十分有益。

  《积极诱因模型》

  该模型包括一系列的影响体重变化的因素,包括食物的可得性、个人经历、文化因素与理想体重的社会文化标准。更多的时候进食行为被认为是一项社会活动。他人在场会让人们倾向于吃得更多一些。除非人们认为他人会评判自己,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人们才能会倾向于吃的比较少。诱因模型还认为导致人们过量进食的另一个原因是食物的极大丰富与食物的易得性。

  《小知识》维持体重的因素有哪些?

  体重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大因素:饮食摄入吸收的能量及新陈代谢和身体活动所消耗的能量。饥饿实验研究发现,减肥会导致人易激惹、攻击性强、情感淡漠、性欲缺乏以及异常关注食物。

  减肥的最初阶段,体重下降可能比较容易,但随着新陈代谢速度的下降要减轻体重就很困难。过量饮食实验也发现,和减肥一样增加体重也很困难而且也会让人心情变得糟糕。

  肥胖与超重的危害

  肥胖是一种能量摄入超过消耗的能量的过剩现象。那么肥胖对于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呢?科学家经过不断探索发现体重与健康通常呈现一种倒u型曲线。也就是说,最瘦的与最胖的人有着最高的全因死亡率。一般而言,轻微超重不会对人们的健康带来明显的风险。但肥胖的确会造成许多的外显的或内隐的健康风险。具体来说,肥胖不仅与较高的死亡率相关,也有着较高的就医频率。肥胖的人更容易患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与糖尿病等。另一个与肥胖相关的致病因素是体重分布。腹部肥胖的人比臀部和大腿肥胖的人有更大的健康风险。腹部脂肪堆积这一脂肪分布已经被整合到“代谢综合症”即一系列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的指标。综合来说腹部脂肪堆积与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与心血管疾病正相关。

  节食与减肥

  节食与减肥总是热门的社会话题。人们被各种节食减肥的广告或书籍包围,仿佛节食减肥轻而易举。节食的确会减轻体重,但大多数人在停止节食后体重会迅速反弹,甚至会超过节食之前的体重。为什么会如此?这是由于节食减缓了人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即人体内消耗能量的速率。结果是一个节食的人会变的很容易储存卡路里,并将它们转换成脂肪。由于进化的关系,当人类在食物不足的时候储存能量,而在食物充足时储存脂肪。因此简单的节食对体重的影响并不大,然而反复的节食对人体的健康却危害极大。体重的频繁变化对身体新陈代谢会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减肥的方法

  在减肥与控制体重方面,人们有不少选择。如果分类的话可以有:

  (1)   减少食物的分量

  (2)   限制食物的种类

  (3)   进食行为的改变

  (4)   增加运动

  (5)   采用极端的医学手段

  (6)   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质上而言,无论采取哪种减肥方法,减肥总是通过限制人们摄入的能量水平而实现的。首先,由多种类的小分量的食物构成的饮食结构有利于健康,也是被证明为有效与合理的。而常见的限制食物种类的减肥方法有,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法与限制脂肪的摄入法。但这两类饮食方法并不能带来明显的体重变化。平均而言也许可以减轻体重3-5公斤。但更主要的是,体重下降后的反弹则是大概率事件,令许多试图经由节食减肥的人丧失信心。

  至于某些更加极端的限制饮食的计划,包括全水果代餐,鸡蛋代餐,卷心菜菜汤代餐等,这些只许可减肥者吃特定的食物,用科学家的话来说这类饮食简直就是营养灾难。至今科学家或是临床医生尚未对低脂与低碳水化合物的益处达成共识。但大多数科学家或是临床医生都认可水果蔬菜中的膳食纤维是减肥的不错选择。可以这样说,所有限制食物种类的方法都会起到帮助人们减肥的目的,但有些方法并不是好的对健康有益的选择。

  行为节食

  一般而言,体重控制项目都应包括行为与习惯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持久的身体上的变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的行为技巧:

  (1)   让自己加入到减肥的行列中。

  (2)   运动。如果没有增加运动量,仅仅依靠节食是不会取得长期的减肥效果。节食让人的新陈代谢速率下降,但运动会抵消这一效应。同时,运动会改变身体成分,在节食导致脂肪水平下降的同时,运动能够增加肌肉成分。研究显示,运动越频繁,人体重量减掉的越多。

  (3)   通过观察自己并坚持写饮食日记来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

  (4)   学会弱化个人的饮食线索。包括在一个固定的房间吃东西,不在吃东西时看书看电视,让自己在吃东西的过程中停止其他活动。

  (5)   细水长流。集中在某几天节食的人和每天都少吃一些的人都能减掉相同的重量

  (6)   每天记录体重。在一周内减掉一点体重这是合理的,要记住的是人们正在改变生活习惯而仅仅是节食。

  其它的减肥方法

  为了减肥人们有时会采取极端的手段。这包括已经被证明有很大风险的服用减肥药的方法。手术方法包括胃束带手术,胃旁路手术。目前有流行趋势的还有抽脂手术,用来移除体内多余的脂肪。与其冒着上述风险减肥还不如明白,食物中的脂肪比其他成分更容易导致肥胖,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会干扰饱感信号的传递,放大食欲信号,让人更不容易产生吃饱了的感觉。

  《小知识》信不信由你决定。

  一些认知心理学家正在关注某些食物是如何干扰人们的大脑的。当听到薯条这个词时,人们的大脑对其进行加工,然后产生对这种食物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会干扰人们的思维。除非得到满足,这也就是说在渴望食物的时候尝试忽视它们,这样做会使情况更糟糕。可以选择的方法是,试着将注意力集中到其它地方,因为想象会帮助人们应对渴望。相像你渴望的食物的画面与气味会有很大的帮助,当你是一个人,或不介意易看起来有点傻傻的话,你可以这样做:假装你的食指与中指是两只脚让它们在你的额头上小步行走,同时用你的眼睛跟着它们移动。这种做法可以减少1/3以上的人们内心对食物的渴望程度。

  无论采取哪种减肥方法,减掉一定数量的体重并不是最困难的事情,怎样保持减肥后的体重才是真正的挑战。减肥成功的人大多采用了综合的方法,包括增加运动频次,吃更少的高脂高糖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减少食物的分量等。这些方法对减肥有效对保持体重也有效。需要反复说明节食可以减肥,但并不适用所有望减肥的人。节食需要付出心理与生理代价,也许还不能提高健康水平。大脑有可能会把节食当作身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信号,就是节食障碍的风险之一。

  (三)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等。他们是以进食或进食相关的行为的持续性紊乱为特征,导致食物消耗或吸收的改变,并显著损害躯体健康或心理社交功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SM-5。

  神经性厌食症

  诊断标准:

  (1)   相对需求而言,在年龄、性别、发育轨迹和身体健康的背景下出现了因为限制能量的摄入而导致显著的低体重:BMI≤17 KG/M*M

  (2)   即使处于显著的低体重中,仍然强烈的害怕体重增加或变胖或有持续的影响体重增加的行为。

  (3)   对自己的体重与体型有体验障碍,体重或体型对自我评价有不利影响。或持续地缺乏对自己目前低体重的严重性认识,女性或有闭经现象的出现。

  总之厌食症者要么吃得很少,要么想办法清除已吃的食物。厌食症在所有人群中都存在,年轻女性比年长女性或男性患厌食症的风险更大。

  通常情况下,患有厌食症的年轻女性多是完美主义者。她们雄心勃勃,对自己,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十分关注自己的脂肪水平。当厌食症患者减掉的体重过多,超过原来体重的25%时,厌食症患者会出现如下生理心理行为现象:感觉身体发冷、身上会长出一层绒毛、脱发、失去性欲,并表现出对食物的不同寻常的关注,并会对劝说其停止减肥的人表现出敌意。

  有科学家认为,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获得控制感”的方法。有分析指出,在开始节食之前,厌食症患者常常是那些感觉自己无力改变生活而苦恼的年轻女性。这些年轻女性认为父母对自己要求过高,对本应该自己做主处理的事情父母也包办。然而这些年轻女性对于父母过于顺从,不敢也不会反抗父母意志。因此,这些年青女性试图用最最个人化的方式,即改变自己的身材来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除非强制性进食没有人能阻挡这些年轻女性控制自己身材的行为。

  厌食症者常常享受饥饿的感觉。甚至认为胃里有食物是肮脏有害的。这也是为什么厌食症难以治疗及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厌食症的出现往往伴有家庭关系问题,可见家庭环境的重要性现在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厌食症障碍者的家庭往往充满负面情绪,或极度缺乏情绪支持,她们的父母大多冷漠无情。家庭暴力也是另一个风险因子。一般而言,女性厌食症患者占厌食症患者总数的80%-90%。

  厌食症的干预

  进食障碍会导致身体的严重损害。厌食症可以导致患者极度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全身衰竭甚至死亡。心理咨询师如需对厌食症者进行干预,必须先有对厌食症者临床医学方面的全面检查,只有身体状况符合条件,并在临床医生认可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如果有厌食症患者前来咨询,又没有过相应的医学检查,那么必须立即转诊。

  最为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厌食症的治疗依然困难重重。这一障碍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也是最难治疗的行为障碍之一。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神经性厌食症越来越受欢迎,而且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证明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变厌食症者对自己身体意象的扭曲认知及饮食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在挑战那些不合理信念的同时会对患者保持温暖接纳的态度。该疗法引导厌食症患者抛弃绝对化,“全或无”的思维方式。

  研究证明改变厌食者的扭曲的认知可能比之前更为重要、更为有意义。这部分归因于厌食症患者加工与食物相关词语的认知模式是扭曲的,而且大部分厌食者比其他人感到不能控制自己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厌食症的治疗已经很困难,但治疗后的复发可能性又始终存在。一些厌食症者始终保留有那些不具有适应性的自动化思维过程,一些厌食症者开始再次禁食,甚至自杀;一些厌食症者会抑郁,还有一些厌食症者会发展出其它的进食障碍。

  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的暴食。暴食具有如下特征: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进食,食物量大于大多数人在相似的时间段内和相似的场合下的进食量。发作时感到无法控制进食。感觉不能停止进食。

  (2)   反复出现不恰当的代偿行为来预防体重增加。例如自我引吐,滥用泻药,禁食或过度运动。

  (3)   暴食与不恰当的代偿行为同时出现,并且出现频率维持于3个月内平均每周一次或以上。

  (4)   自我评价受到身体体型和体重的过度影响。

  (5)   该障碍并非仅仅出现在神经性厌食症者的发作期。

  将贪食症与厌食症区分开来的一大特征是贪食症患者失去了对进食冲动的控制。贪食症患者常常会有与冲动和控制相关的问题的经历。例如酗酒,药物滥用,偷窃或试图自杀等。这一因素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人很难控制想要吃东西的冲动,那么此人更有可能发展成贪食症而不是厌食症。对自己身材、体重不满是贪食症厌食症这两种进食障碍的共同特征。

  对青春期女性的研究表明,对身体意象的认知扭曲和进食障碍症状一般出现在抑郁之前。研究也证实,童年如有过不幸经历,身体虐待,创伤后应激经历的人患贪食症的可能性更大。贪食症与厌食症类似多发于女性。

  然而对很多人来说,暴饮暴食后清除胃中食物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控制体重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会带来很大危害:

  (1)   过度的贪食会造成为胃的扩张,严重者或可引发胃下垂胃穿孔及慢性持续性便秘

  (2)   很少有暴食者会平衡饮食,而营养不良会导致困倦与抑郁。

  (3)   暴饮暴食本身花费巨大。

  (4)   催吐过程中胃液中的盐酸会腐蚀牙釉质,也会对口腔或食道造成严重损伤。

  贪食症的干预

  一般而言,贪食症的干预比厌食症的干预有显著的优势,这是由于贪食症患者更有可能愿意改变其自身的饮食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贪食症的首选干预方法。认知行为方法致力于改变贪食症患者扭曲的认知。如对自己身体与体重的强迫性担忧和暴饮暴食等行为。具体的技术包括:每天记录与暴饮暴食可能相关的环境因素、以及清除胃中食物行为后的感受、监控能量摄入、放慢吃饭的速度、规律饮食、改变关于饮食和体重控制的不合理信念等。

  人际关系疗法。该疗法重点关注的是当下的人际关系问题而非饮食行为。人际关系疗法认为饮食行为问题常出现在青少年晚期,这是由于此时段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如此而言,饮食行为代表了一种应对适应不良问题的方法。

  《小知识》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过度进食么?是的。有体重问题的人通常会在焦虑、生气或是难过的时候吃东西。而且,在当今在对体型、肥胖或超重敏感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肥胖者超重者常常感到不开心。结果陷入过度进食导致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又导致过度进食的恶性循环的过程中。

  肥胖者的某些进食模式

  有部分肥胖者如下的进食模式:

  (1)   暴食

  (2)   夜间进食综合症。有夜间进食综合症的人在晚餐进食之后在晚上的进食量可以达到白天进食量的30%,并且夜里至少从床上起来吃一次高能量零食。

  (3)   晚间睡觉进食综合症。是个体晚上从床上起来扫荡冰箱里的食物,但这时的个体处于非清醒的状态。

  结尾

  神经性厌食症是以有意禁食和对自己身体意象的认知扭曲为特点的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者并没有丧失食欲,通常她们总是处于饥饿的状态,但又坚持说自己不想吃东西。

  而神经性贪食者有着比那些持续不断的病态的饥饿感更丰富的内容。这一进食障碍的首要标志是反复的暴食暴饮,然后设法清除胃中食物。

  对身材的不满意是进食障碍者的重要前提。然而那些真正发展成为进食障碍者的人还必须认定变苗条变瘦是她们人生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人用对身材的关注来转移内心的其他痛苦。专注于身材以解决内心不满的人都具有导致进食障碍的错误认知。例如变得苗条变瘦就会招人喜欢就会让自己变得更自信、更幸福。

  进食障碍的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家庭与人格因素。例如,消极的家庭互动、童年虐待、低自尊、强烈的负面情绪、焦虑与抑郁等。另外,科学家推断一些遗传或神经内分泌的先天倾向也有可能导致进食障碍。研究已经证神经递质5-羟色胺与进食障碍有关。还有其他的激素也同样对大脑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但众多研究者还是首推那些对体重担忧的非理性思维是引发进食障碍的首要因素。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DSM-5未为将肥胖作为一种精神障碍。肥胖-身体脂肪过多-是由相比能量消耗而言长期过多的能量摄取而造成。一系列因人而异的遗传生理、行为和环境因素造成肥胖的发生发展。因此肥胖未被认为是精神障碍。然而肥胖却与一些精神障碍包括暴食障碍、抑郁和双向障碍、精神分裂症存在强烈的相关。一些精神活力药物的副作用对肥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手作用,同时肥胖也是一些精神障碍如抑郁障碍发展的风险因素。

  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进化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超重的成人数量超过了体重不足成人数量的现象。实际上肥胖的患病率如此之高,已经到了统计上可以看作正常的程度。当然这是不考虑肥胖对健康、对社会和心理功能的不良影响而言。

  《壹点灵》入驻心理咨询师

  国家首批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指导师

  马大明 临床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