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为什么心理咨询那么在意“时间”?|关于咨询室里那50分钟的秘密

作者:侯晓英   2025-05-04   1329次阅读   3个赞





心理咨询中,有一套基础设置:空间、时间、金钱、人(关系)


稳定的物理环境、咨询师的持续在场象征着环境母亲(Winnicott, 1960):接纳、包容、承载情绪;


设置中的时间和金钱,更多指向父亲功能(Kernberg, 1980;Blos, 1967):界限、分离、对现实规则的引导。


“母亲”让我们敢于依赖,

“父亲”让我们学会面对现实与分离。


而咨询中的“时间”,正是这两种功能交织下最基础、最重要的支撑。


今天,我们通过6个常见问题,一起理解咨询室里的时间意义。



实际上,50分钟的“会谈小时”(therapeutic hour),最早起源于弗洛伊德(Freud, 1913)


他在《治疗开始时》一文中提出,50分钟左右的会谈长度,最适合让情绪得以充分展开,又不至于让来访者过度沉浸、失控。


而每节控制在50分钟,留出10分钟,也是为了让咨询师有时间整理前一位来访者的情绪、准备迎接下一位,确保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被稳定、完整地接住


既保护了咨询师,也保护了来访者。




时间的固定,像心理上的“心理地标”,让来访者在重复与预期中,慢慢建立信任感和稳定感(Winnicott, 1960)。


50分钟是一种可预测的、足够完整又不会被情绪淹没的体验单元。它保护来访者在每次投入—被理解—回收自己的过程里,完整的体验自己,不至于被情绪吞没甚至碎裂。


也提醒来访者:关系是有限的,但可以被认真对待。学习着:在有限中表达、在遗憾中自持。


从而帮助来访者内在建立出:情绪是有边界的,我的存在是可以被安全承载的。


每一次的会面,都是在潜移默化地获得一种新经验:


我可以深深投入,也可以带着自己离开。”




有时候,你也许早早到了咨询室门口,想着:“人都到了,不如早点开始?”


但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通常仍会坚持:时间未到,咨询不开始。



有的来访者会感到被忽略、觉得关系生硬,自己被推开了。


感受到有距离很正常,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感觉到被欢迎。但稳定的时间设置不仅是安排,更是一个观察和理解来访者心理世界的工具。


就像显微镜需要放在稳固的桌面上,才能仔细的观察微观世界,然而如果显微镜本来就放在抖动的桌面上,被观察的对象就失真了。


咨询也需要稳定作为准绳,来细致观察来访者的情感变化与行为模式。


稳定的开始,是观察内心变化的窗口。


来访者提前到、准点到、偶尔迟到,这些细微的时间变化,背后都藏着情感的信息。如果随意调整,咨询师就会失去观察这些“非语言线索”的机会。


不仅如此,等待本身,也是一种体验。你在等待中的感受——焦躁、期待、失落、放弃——都是理解你如何面对关系、面对期待、面对自己渴望的重要线索。


比如通常习惯提前10分钟到咨询室的来访,有一段时间开始变得准时甚至迟到,当和来访者提到这个变化的时候,终于说出对咨询感到一些失望和不满,于是Ta想试试看,自己在“不配合规则”的时候,会不会被拒绝、被指责。




原来这份试探背后,深深连接着他早年和父母的关系经验——小时候,Ta往往因为“不乖”“不听话”,被冷落甚至惩罚。


也经过我们的探索,一起看见了Ta对“规则”的恐惧、对被弃置的焦虑。因为在咨询里,Ta试着可以谈论自己的失望和不满而没有受到批评和惩罚,Ta慢慢的也就获得了一个新的关系经验-即使偏离,Ta仍然可以被理解和接住


在动力学里,不仅迟到是值得被关注的,同样如果几乎总是不迟到,咨询师也会留意,因为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而长期能够让自己处于不变,一定是使用了很大的动力去维持。


这些动力就是了解自己的窗口。


在心理咨询中,每一次固定时间的开始,并不是单纯为了方便安排,而是为了保证整个关系空间的稳定性、可预期性与可探索性。


不是因为“你不重要”,才被要求等到整点;而正是因为你很重要,所以每一份情绪变化,都值得被认真聆听和承接。


时间的稳定性,就是一面镜子。


它映照出关系里的变化,让情感的微光浮现。




有时候,当你终于打开心门,讲到某个重要的话题,饱满高涨,却听到咨询师轻声提醒:“嗯,此刻体验到了一种很浓烈的情绪。但是很抱歉,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可以把这种感觉保留到心里,下次见。


这一刻,可能让人感到意犹未尽,难免生气失落:“我还没讲完,真的要停了吗?”“是不是我太慢了,不够重要?”


这样的情绪,是自然的。因为在关系中,我们本能地渴望被完整理解,不被中途打断。




如同准点开始一样,准时结束所代表的意义是,防止情感泛滥,帮助自体凝聚(Kohut, 1971)


Greenson(1967)指出,治疗性结束的一部分价值,就在于帮助来访者体验到:使我还有情绪,关系也不会因此破裂;即使话没说完,我依然可以继续存在。”


这份承受未完成的能力,是心理成长的重要标志。


如果每次会谈根据情绪临时延长,反而破坏了安全边界,让情感变得不可控,进而加剧来访者对关系的不确定感。


结构感带来的安全,远远大于一时的情绪满足。你的感受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力量带着它们,继续走下去。


就像是——不是每场雨都要等天空放晴,有时候,学会带着一点点未散的雨意前行,是一种成熟。




也许你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路上堵车、地铁延误,心急火燎赶来,却还是迟到了;

或者因为前一场会议超时,不得不匆忙进入咨询室;

坐下后,你忍不住想:“我能不能多补一会?毕竟是因为意外才迟到的。”


这份想要被理解、被包容的心情,咨询师当然明白。但大多数时候,即使迟到了,咨询仍然会在原定时间结束。


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关系逻辑和保护性的考虑:固定结束时间,保护的不是规则,而是关系本身。


自体心理学和主体间性理论来看(Stolorow et al., 1987),即使发生了意外,即使关系中出现了缺席或错失,咨询室依然可以成为一个不会碎裂的地方。


也就是说:

  • 你迟到了,但关系还在。

  • 你失约了一小部分,但没有被惩罚,也不会因此被否定。

  • 你经历了遗憾,但遗憾本身,也可以被一起经历和承接。


在很多人的过往经验里,迟到、失误、出错,常常意味着责备、冷落,甚至被推开。


但在这里,我们一起经历的,是另一种可能:


  • 即使有裂纹,关系也可以继续存在;

  • 即使有不完美,依然值得被讨论被看见。




固定结束时间,不是惩罚迟到,而是提供一种现实的结构感,让来访者学习在限制中调节自己。


帮助来访者面对现实中的局限与损失。


生活中,总会有不可控的部分;真正的成长,是在有限中继续存在和前行。




“下周工作太忙了,能不能临时换个时间?”

“这周状态不好,干脆先停一下,下次再约?”

“能不能根据我的工作排班?忙的时候隔两周,空了就多约几次?”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灵活安排似乎更合情合理。


因此,当“固定时间、固定频率”时,你可能会感到不便、不理解,甚至有些被限制的情绪。


在心理咨询中,固定的会谈时间并不是刻板或僵化,而是为关系的稳定与深入提供必要的基础:可预测性,降低关系焦虑。


来访者面对情感探索,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焦虑。客体关系理论认为(Klein, 1946)律性是帮助个体在关系中逐渐建立安全感的核心条件。


固定的时间安排,就像是在关系里为你搭建了一座隐形的桥:不用每次都焦虑地确认自己是不是“还被需要”;不用因为状态好坏而担心“这次还能不能被接纳”;




固定的时间告诉你:无论你这周状态如何,这个位置在这里等你。


固定时间,让你不必反复确认关系是否存在,可以把更多能量投入到自我探索中。


固定时间,像是给关系画下清晰的轨道,也是帮助来访者慢慢修复早期关系中“不稳定感”的机会。


也许有时你会想:


“我这周很忙,不想来。”

“我感觉没什么特别要说的。”

“我情绪低落,不想面对。”


但正是这些时刻,如果关系是稳定的、可预期的,你就更有可能敢于走进咨询室,去探索那些“不想来”的背后,去理解那些想逃跑、想藏起来的小小自己。


真正的情感修复,往往不是在你准备好、情绪饱满的时候发生的,而是在你最想躲开的时候,依然有人为你守着那个熟悉的位置。


固定时间,教会我们在可预期中,慢慢建立自己对世界、对他人更深的信任。




“我很忙,能不能隔周一次?”


如果你的咨询师背景是心理动力学,你可能会听到不同的建议:一周一次,是让深层关系体验得以积累、移情得以发生的最低频率。


在心理咨询中,真正起到持久深刻的改变作用的,往往不是一次次“理智的对话”,而是那些缓缓渗透进关系里的、不自觉重现的情感模式——也就是移情transference)。


移情,是来访者把早年关系模式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心理咨询不仅是对话,更是关系中的情绪体验。如果间隔太久,移情很难积累,抵抗和重复模式也难以被及时捕捉和工作。




当你发现自己:莫名地期待咨询师能读懂你的心思,因为一次预约的小变动感到被抛弃,或者对咨询师有微妙的不满、依赖、怨气,这些情绪,往往并不仅仅关于咨询师本人,而是激活了你早年重要关系经验中的模式。


而这些时刻,往往就是治疗可以发生的重要契机。


一周一次的频率,就像在心里种下了一颗颗细小的种子,让这些情绪有时间生根、发芽,被看见、被理解、被修复。


如果间隔太久,每次见面都像重新开机,关系很难有足够的连贯性去承载、去容纳这些微妙的情感波动。


这也能够理解一周两次、三次,甚至更多的频率安排,并不是因为“问题严重”,反而是“更勇敢”了,能够承载更强的关系密度,让情感体验更加细腻和鲜活。


在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接受了一周三次的深度动力学治疗。


在这样的频率里,很多以往被忽略、压抑、甚至自己都未曾觉察的情绪开始浮现;对咨询师的愤怒、依赖、防御、恐惧,也比低频治疗时更鲜明而直接;每周多次的接触,让我不得不正视那些隐藏很深的旧伤口—— 不再仅仅用理智分析,而是真正体验到它们的存在与重量。


如果你在咨询中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也许正是一个值得好好讨论的机会。


因为这不仅是“见面多少次”,更是:你愿意用多大的勇气,走多深,触碰那个真正的自己。





在时间的边界里,种下真正自由的种子。


心理咨询里的时间,看似冷静有序,其实承载了非常多的的深情与坚韧。


在固定的时间里,在那些看似重复又安稳的50分钟里,也许有限,但它像一扇门,通向成长与修复。


正如Winnicott所说:“真正的健康,不是摆脱依赖,而是学会在依赖中自由。”


咨询不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融合,也不是一次次冷冰冰的切割。


它像是一座桥——

一端连着来访者的依赖与渴望,

另一端通向独立与自我。


而这座桥,

不只是来访者在走,

咨询师也在上面同行。


在咨询室里,从来都是两颗心的共在。


所以,每一次50分钟,也是咨询师在练习——

在爱与界限之间把握,

在理解与现实之间平衡,

在理想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之间觉察并选择。


对于咨询师来说,时间也是对自己的设置。


当来访者在情绪的海潮中试探界限,当某些时刻,你想要破例、想要补偿、想用加倍的时间去安抚……设置的存在,提醒咨询师去觉察——在"忍(不)住"的冲动里,藏着怎样的情感、愿望和冲突。


不是以“好人”的姿态短暂取悦,而是以真实的人(a real person)的姿态,陪伴、承接、相信:有限的空间中,可以孕育出真正的联结;相信不被满足、不被延长的那一刻,也可以成为来访者内在成长的土壤。


咨询师在“时间”这件事上的位置感,也带领着——

来访者是否能在现实关系中,

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不仅仅是被理解、被接住,

更是慢慢地,

真正站在了自己的土地上。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3个人已点赞

评论(1)

金**

2025-05-07 07:53

你好有钱,一周三次咨询

没有更多了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