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两极性:看见关系本质,重拾教养根基②】
对他们而言,相似即亲近,差异即疏远。这种“求异”常被误解为追求个性。然而,真正的个性植根于内在的自主性,能在压力下保持本真;而许多看似“个性张扬”的同伴导向孩子,在群体中却极易被同化,对任何微小的差异感到极度不安。他们表面的“个性”实则是融入同伴的伪装,其内核是“求同”内驱力。看见这伪装下的“求同”本质,是父母靠近孩子心灵的第一步。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教养权利的失落。心理上疏离父母的孩子,尤其在同伴面前,常表现得如同“没有父母”。他们选择忠于同伴,本能地认为不应再站在父母一边。父母感到被背叛,但需理解:孩子并非蓄意背叛,而是在追随依恋空缺的本能。
教养的权利并非源于生育或强制,而是孩子通过健康的依恋关系赋予父母的“天然权威”。它源于孩子的依赖需求指向父母——“我渴望你来满足我的需求”。
当孩子的情感依赖对象转向同伴,父母便失去了教养的根基。此时,责任仍在,但履行责任的“动力”(源于依恋带来的情感联结与意义感)却枯竭了。
缺乏权利的父母,往往陷入强迫、贿赂或情绪失控的泥潭,教养沦为痛苦的体力劳动。
2025-07-16 07: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