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扫兴式回应”曾经让你多么受伤,是时候对它说“不”了!

作者:刘月鹏   2025-06-26   697次阅读   1个赞

“妈妈,你看我得了一等奖!”女儿拿着手里的奖状给妈妈看。


“有什么好高兴的,别骄傲!”这是妈妈的回应。


再比如:


6岁的孩子拿了写好的作文给妈妈看,满怀期待得到妈妈的表扬。


但孩子没得到表扬,换来的是妈妈一通输出:“这里缺了标点。这个词组用得不好。要按老师的要求把细节写清楚…#@…%¥%…&%&……”

 

这些也让我想起,10几年前,我刚研究生毕业。我不远万里从学校回家。当我兴冲冲地拿着毕业证放在父亲面前时,我多么期待他能夸赞我!


可是,得到的并不是这样。他有些冷冷地看它我的毕业证、学位证,说:“你都30了,隔壁的阿牛早都娶上媳妇生娃了,二狗他们出去打工早都赚钱买摩托了!”


说实话,这个满怀期待但被狠狠地扫兴、打击的场景深深地刺痛了我,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这就是典型的扫兴式回应与沟通。


2ab3d65c2d6bc485012bd68c125dbcfe.jpeg


01

96561df576fbf84818925177d75757b4.png

扫兴式回应的心理杀伤力


人际交往中,有一种伤人于无形的沟通方式正在悄悄侵蚀着我们的关系——扫兴式回应。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消极回应,实际上会对听者造成相当于物理疼痛的心理伤害。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扫兴式回应会抑制大脑多巴胺的分泌,不仅瞬间浇灭分享者的热情,更会导致关系质量显著下降。曾有项心理调查显示,87%的受访者表示曾因他人的扫兴式回应而感到沮丧甚至抑郁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种回应方式往往源于回应者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未解决的情感创伤或深层的自卑情结在作祟。

 

“我升职了!”“哦,不过,那以后更忙了吧?”


“我刚剪了个头,你看看。”“唉呀,好像显得更老了!”


“你看我这裙子怎样?”“丑,你怎么会要这个款式?!”


“我考上研究生了!”“现在研究生遍地都是。”

 

这样的对话场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你发现,只要对方毒舌一出,话就立刻聊死。


现实中,人际冲突十之八九都源于不当的沟通方式,其中扫兴式回应位居伤人话语前三甲。这种回应方式像一盆冷水,总能精准浇灭他人的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四骑士理论”指出,批评、蔑视、防御和筑墙是破坏关系的四大杀手。


扫兴式回应往往同时包含批评和蔑视两种元素。当一个人兴奋地分享好消息时,得到的却是“这有什么好高兴的”之类的回应,大脑前皮层会立即产生痛觉反应,这种生理疼痛与实际身体受伤时的神经反应几乎一致。


1b477e83949fe85f4b9a94a82420004f.png

 

28岁的来访者小林(化名)说,每次和母亲分享喜悦都会后悔。我告诉她我恋爱了,她第一句话是“别又像上次那样被骗”


母亲的回应也常常激活早年的关系创伤,她想起考了英语第一名告诉妈妈,妈妈的回应是“有什么好高兴的,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呢!“


她母亲并没有觉察到女儿多么渴望认可的眼神,只一味地从她自己的角度表达自己。


而当她看到女儿不开心时,才发现不对劲,解释她不是故意的,要女儿原谅她的“刀子嘴豆腐心”,但是她不会去思考这是“刀子嘴”这么简单的事儿吗?


这种回应造成的心理创伤往往需要数月才能修复。神经科学研究证实,长期接受扫兴式回应的人,大脑中负责处理快乐的区域会出现萎缩。


02

55b130ca789eb862f7c3a199fe982990.png

扫兴式回应的心理动机是怎样的?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忍不住泼冷水?从心理上看,主要是源于以下几种心理机制:


  • 首先是投射性认同。


当一个人无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会无意识地将这些情绪投射给他人。比如自己过得不顺心的人,往往也见不得别人高兴。


有的人会说:“看到女儿兴高采烈,我就忍不住想打击她,可能是因为我年轻时从没这么开心过。”


  • 其次是防御性悲观。


有些人通过提前"唱衰"来保护自己免于失望。


这种心理模式往往形成于童年时期,当孩子的期待经常落空时,就会发展出“先贬低就不会失望”的防御策略。但这种自我保护方式往往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这样的心理机制是想预设一种“以退为进”的防御策略,我退到挫败的最边缘,也就退无可退了,换来的是想象中的心理获益。


但是,这也只是想象而已,会果真如此否,尚且不知。而扫兴式回应首先会把孩子伤得不再有沟通的欲望。


  • 最隐蔽的是嫉妒心理。


法国精神分析家拉康指出,嫉妒源于“镜像阶段”的发展障碍。


当一个人无法真心为他人高兴时,往往是因为他人的成功映照出了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在兄弟姐妹、同事朋友之间尤为常见。


当父母以扫兴的方式冷嘲热讽时,也许在潜意识里说明他并不想让孩子高兴,想当年自己曾经被长辈打压、控制,我也不会让你好过。否则就会在关系上觉得自己“不如孩子”,或权威感不足了。


当一个人以扫兴的方式回应另一个人时,必然处于一种防御的心理,其内在是紧崩的、防御的。他无法以最轻松的方式去应对他人。


而其内在也是极不稳定的,是不安全的。


777d3477c8642a101e231ada0bb0f5ef.jpeg

 

03

2245c8acfce5c31d13fd0c1a633db4b7.png

面对扫兴式回应,该怎么办?


扫兴式回应之所以伤人,是因为它切断了关系中灵魂层面的连接。那些习惯泼冷水的人,可能正活在自己从未被温暖过的冬天里。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交往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但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回应方式都反映着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么,面对扫兴式回应,我们该怎么办?


  • 首先,远离此类特质的人,或设立明确边界。


如果有可能,那么,你就果断地远离具有扫兴式回应特质的这类人,因为你和他在一起,他随时而起的“泼冷水”可是防不胜防的。所以,远离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远离不了,那就设立心理边界。要明白扫兴者的冷水往往与他们自身的问题有关,而非你的问题,他是他,你是你,你不是他,他也不是你。


9b61c615466bf6f45ee7592501613d4d.png


费尔贝恩认为,健康的心理边界是人际关系的保护伞。当对方习惯性扫兴时,可以礼貌但坚定地表达:“我需要分享快乐,如果你现在不方便听,我们可以改天再聊。”


  • 其次,履行“表达者责任”,让对方知道。


有不少父母是没有什么觉察力的,只会一味地低质量输出,让子女不胜其烦而不自知。或者假借为你好的名义而站在道德制高点让人无法动弹。


此时,你需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勇敢地说“不”!


你不妨直接告诉你的妈妈:“你知道吗?你一直都这样泼冷水地回应我,不管我考了多少分!你知道我有多伤心吗?我已经厌烦透了!”


如果你不说,她也许永远不知道,也觉察不到这样的扫兴式回应有多伤人。但是你不说,是你的责任,这叫“表达者责任”,你说了她改不改就是她的责任了。


在你不去表达的情况下,过了多年,受伤了多年,有一天,妈妈说:啊,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因此,我们需要勇敢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从现实情况看,表达后,养育者是会有一定的改变的,或多或少而已。

 

  • 三是,把度量自我价值的尺子拿在自己手里。


仔细分析,其实对扫兴式回应失望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期待。


在这样的期待中,你无意识里把自我价值的衡量尺子交给了别人,期待从别人的夸赞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结果,失望了。


23440876ed1296b79f7e19021dd33cc8.png


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就不产生失落。特别是在成人的关系里,这种期待是可以放在一边的,不必通过他人的夸赞来得到认可,因为你自有自己的价值。


弗洛伊德指出:“言语暴力造成的创伤往往比肢体暴力更持久。”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消极回应,实则是关系中的慢性毒药。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长期遭受扫兴式回应的人群,抑郁风险增加3.2倍。长期接受扫兴式回应的儿童,成年后自我认知清晰度降低41%。


我们也时时听到这样的话:“母亲永远用‘不过’来回应我的成就,导致我现在获得奖励都会下意识自我否定。”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在不经意中把自我价值的尺子交给了别人,而没有握在自己手里,长此以往,必然没有了自我,只有他人。


显然,这是非常有害的。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