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不知不觉,2025年3月,我的心理咨询小时数达到100小时了。
兼职状态下,解锁的时间点来得稍晚一些。不过,对我来说,这是从一个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助人者到开始踏上执业之路的一段历程,我开始正式考虑将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份“职业”来规划,不只是一份出于喜欢和兴趣而做“爱好”。
0-50小时,更多的是感怀人内心世界风景的迂回与复杂,还有“担心我的能力帮不了来访”的新手对自身和这份职业的能力与价值的焦虑。
而50小时以后,我有幸陪伴一些来访经历了深入咨询过程中bitter sweet的疗愈时刻,也目送了一些来访有所领悟的离开,有“缘分未满”的挫败和可惜,也有相互照见时如微光一般的惊奇与惺惺相惜。
我对心理痛苦和求助过程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熟悉我的朋友也许知道,我曾经体验过一段伤害性的心理咨询。现在,距离那段体验已过去两年,回头细想,那段时间的我也正好处在心理咨询的学习期,对自己带有一种期待,有想要更好地掌握咨询技术和有效助人的愿望,而这个深层动力对我和前任咨询师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会无意识地对咨询师如何回应和干预带有一种审视和评判的态度,“择善而从”,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吸收我所认同、感觉更有效的处理方式,对没有达到预期的部分,我无意识地屏蔽了内心深处的不满、苛责和愤怒。这种“变得更好”的动力,在学习的初期是一种助益,而在执业的过程中会变成一种障碍。
我的来访者多有抑郁、焦虑的情绪问题。我花了很长时间,尝试在自己的体验中、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参透情绪问题的本质。很长一段时间,我把希望寄托在了我们有机会讨论的内容上,包括成长史(尤其是早年经历)、重要的客体关系等等,以至于我会相信一些书上写的、督导说的、老师分享的那些所谓的“疗愈时刻”,包括潜意识的意识化、情绪的转化……我会很依赖于技术,希望用精准的回应帮助来访来到那个“顿悟时刻”,从而出现尤其是动力学书上写的“有了某个觉察之后症状立刻消失”的奇迹。以至于我会很急,好希望我可以做得多一些,再多一些。
但最近一些我的生活经验,以及陪伴来访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放下了好多好多。我曾经在一次团体督导中和老师感慨:“我在和这个来访的工作过程中,放下了好多好多东西。我放下了收集信息的欲望,放下了希望ta好起来的欲望,放下了让回应‘有效’的欲望,甚至到最后我放下了理解ta的欲望。”咨询师不是“救助”来访的人,而是慢慢陪来访找到适合来访当下感受和状态的帮助自己方式的过程;咨询师甚至不是来访状态低落和好转的见证人,除非来访有被见证的愿望。
那心理咨询是什么呢?是一个人,一个空间,一段时长,去触碰那些被否认、分裂、压抑、隐藏的情绪。它是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一个情境,让情绪情感、人际沟通、关系互动作为值得好奇的材料在这里上演。往往,我们带着“治好病”的预期进入咨询,咨询师(尤其是新手)也会带着“帮好来访”的负责来承接来访,而逐渐地,逐渐地,我们在和情绪接触的过程中,都发现了自己原本的形状。
正如我发现没有一个抑郁者“不希望自己好起来”,咨询室里坐着的根本不是“堕落的灵魂”,而是“百般尝试但依然没用”的挫败、对最后的希望的渴求还有疲惫不堪的身体和心灵,它容易唤起旁人的焦虑,而旁人在焦虑之下的反应,极有可能无法为抑郁者带来帮助,甚至可能带来各种反作用——有的人会“心有戚戚”,给予一些帮助和方法,相比考虑到抑郁者的需要,更多的是“帮助者”自身的满足与快感的需要,如果做不到,会有挫败、无力、愤怒的感受,而抑郁者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些;而有的人会无意间把对方的体验当成是自己的体验,虽然能够理解,但时间长了也会失去耐心——“我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还不好?”越是想要离开这种体验,越是无法离开这种体验,而这会重复抑郁者自救路途上受挫的体验,进而自身也体验到了抑郁者的无力、挫败和愤怒。这个过程,也能够诠释抑郁与焦虑容易共患的原理,以及抑郁者生活在怎样的内在环境与系统生态中——内在无力和努力的分裂,以及家庭系统中反抗、压抑、过度适应和进步力量的分裂。
抑郁不是因为“不想好起来”,而恰恰是因为在心态上“躺得不够平”。在我陪伴来访的过程中,我发现抑郁情绪真正的好转时刻,很多都是来自来访可以在咨询中报告说,自己可以与坏情绪共处一会儿,不会觉得害怕,不会难以承受,也不必立刻逃避、离开、转移注意力。在咨询中,在独处时,在一些安全的关系中,可以哭,可以生气,可以爆发,可以脆弱,可以疼,可以(在幻想中尝试)死去。然后,到了某一个时刻,抑郁者在某个极点上,彻底哀悼某个得不到的东西、无法实现的理想、没有结果的爱、破灭的愿望,它们再也没有了,它们就是从来没有得到过,那个理想的温柔乡就是不存在了……感谢曾经自己的那些坚持、尝试、努力的陪伴、保护,它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在场了,然后,疗愈就发生了。
我也发现没有一个焦虑者“不希望解决问题”,他们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和行动派使者,甚至是敏捷管理思想的好手——小步快跑,及时调整改变,而且他们很有号召力,以至于容易无意识地被吸引加入解决问题的大军,却漠视了自己的感受、他人的存在和环境现实的状况。因此,面对焦虑,第一步是“停下来”,当有一个空间、有一些余力,在解决问题之外,对焦虑产生好奇,对问题以外的天地产生好奇,一个新的天地就打开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倾向于相信,焦虑的治愈之路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消解焦虑。
上述的这些过程之所以能够发生在咨询室,不是因为咨询室有多神奇,而往往是来访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了空间。有多少是在咨询室里发生的,有多少发生在咨询室以外?我不好说。而以上这些思考,有多少是被多少人讲过、写过、交流过,甚至是源于以前的自己,我也不好说。
我曾经希望能够在我的咨询中可以充分锚定过程中的每个部分,不希望出现“我做得不够”的部分,而多够又算“做够”呢?我也不好说。这种“不好说”也让我难以面对来访者的离开,也许来访已经放下了,但我这里依然会有一种“未完成”。
我曾经也难以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会有“如果大家经历的过程大抵都是这样,如果那么多疗愈的过程不是在咨询师的陪伴之下,那我的工作有意义吗?”的叩问,然后“可我依然走在这样的路上”来给自己一份希望和支撑,而同时也是对无意义感、失望感的回避。有段时间,一些来访离开,入驻平台的面试没有成功,我感到焦虑、挫败、失望。而我开始和这些情绪相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执”,在这个过程中,我离感受越来越远。以至于,有那么几个瞬间,我感觉不想再做这个职业了。而这个过程也是对理想自我的放弃。
我看到了哪些是我自己的需要。
虽说“保持觉察”是一大利器,但仍然有一种无可抵挡的力量把我拉到当下。我看到了咨询的有限和咨询师的有限,而这个有限性也在告诉我——“真实就好,不必完美”。
当我放下所有改变的欲望,减少对自己的苛责,减少对咨询师的苛责,我看到这是我成为更好的咨询师、更好的自己的一步,而这也和我们如何面对感受、面对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思路如出一辙。觉察,允许,给予空间,原来改变的前提并不是“有问题要改善”,而是相信“我是OK的”。
我发现能够在心理成长中获益的来访者,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个觉知。而当这个觉知在脑海种下以后,也就可以持续地从心理成长中获益了。
有那么一个阶段,面对痛苦,人总是会执着于寻找痛苦的根源,父母的养育方式、成长环境与家庭、学校系统的构成,那些重要又伤害性的人,或者是自己“糟糕的性格和问题的处理方式”……甚至,有很多来访发展出了极强的反思能力、内省力,甚至在人文社科的学习、研究和思考中卓有建树。环境、系统、社会,乃至心理学科的问题,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洞见。而回到自己身上,这些思考有帮助他们不再痛苦吗?有,但这终究只是一个阶段——理性发展的阶段。
这样的归因有必要,但必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情绪情感的显化和宣泄。我们可以选择在这个地方到此为止,甚至,只要来访者在这个位置上,咨询师可以无限期地陪伴来访者在这个位置上呆下去,可现实往往是,咨询师往往在陪伴、共情来访的同时,另一半的头脑和感受在想:“来访在ta的世界里,是怎么让自己这么痛苦的?”
而顺利走到这个阶段的来访,以及向下探索的前提,是来访能够意识到,别人不过都是我们内在心理现实的镜像。而且,越是在早年阶段发生的重大挫折和创伤,越影响了我们体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而疗愈的深度也正是源于,我们自身对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差别有多少觉知,有多大的程度能回到自己身上。这是心智化的阶段,能否到达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能走多远,决定了自我探索的深度。
有了这种分辨以后,对体验的聚焦就有了空间。
我看到生活中一贯坚强的来访允许眼泪的奔逸,看到日常活在头脑中的来访者第一次碰触体验时的惊异和战栗,看到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的来访者终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并“指导”他人如何靠近自己,看到讨好的来访者不再用离开的方式而是很不容易地低声开口说“不行”……
而这个过程,是几节、十几节甚至几十节之后,好不容易发生的。越是过往不习惯的改变,越是带着颤抖、微弱但又有力地发生。
我体验到了与无意识工作的艺术性,如魔法一般的,自由联想。
我在梦中经历了哀悼和疗愈性的时刻,在某些缝隙一般的时刻体验到了防御崩解的碎裂,也在某些难以预料的时刻突然间以身体体验的方式触碰到了从未触碰过的自己。而在此之前,我和关系不错的同行老师也交流过,她的瑜伽体验如何撬动了梦境、情绪的释放和体验性的变化。
天崩地裂。
那一刻,我体验到了,那是体验层面的知道。尽管咨询师不在现场,但这些体验,和咨询师之前在咨询中曾经说过的话,那些共情,那些解释,构成了回声。
我曾经质疑过咨询师的解释和来访者的体验之间没有关系,而在那个回声的时刻,我感受到,原来,我的咨询师一直和我在一起。在质疑中呆久了,也难免有些丧气,“为什么我知道了这些,但依然还不好?”但当无意识的沉渣在梦里、在身体反应上,包括在重复出现的和某一类人的交流沟通的过程和感受上,浮现并被觉察到的时候,一些理性和逻辑层面难以理解会出现的声音,来自“真我”的声音诞生了。
那是源于我们的机体智慧的一种如神谕一般的回声。
当它们第一次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被听到,再被大声重复说出来,一切就已经变了。
所有的体验和感受都有意义。放下新手成就动机的欲望,做好此刻的工作,允许所有的体验的产生。我开始更加拥抱一种“流动的咨询”,以及,每一次的选择和相遇都是一种缘分,我和来访总能带一些什么东西走,至于来访的成长之路,珍惜缘分,同时认定 “功成不必在我”。
如果你想约我做咨询,我很欢迎你来。顺便想和你说,50~100小时,我做了哪些迭代——
我会主动和你沟通,在和我咨询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我会主动去说一些我对于你主诉的理解,包括心理科普的部分,与你核对和验证,你有认同的部分,也有不认同的部分,我会对你的不认同产生更多好奇。我不认识你以及你生活中的人,我是中立的,但同时我不会拘泥于技术性的中立。我希望和你建立一段对你而言“足够好的关系”,也希望我们共同理解“任何理论知识解释在现实面前都可以证伪”的意义;
我了解了更多性多元和神经多样性的知识,对于神经多样性人士的体验、经验,我有了更多具身的理解,关于孤独、挫败、无助、愤怒的贴近和领悟也更多了一些;我更加明晰我的咨询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后会写这部分)。如果你和我开始一段咨询关系,我会是你的同行者,如果你强烈希望并且经我评估我的分享对你有好处,我可以分享一些我知道的方法和我的体验,但我不会用我的经验来覆盖你的体验,并且我会和你确认,这是你的时间;
我更多地学习了TA咨询的理论与技术,也开始更多地受温尼科特和关系间精神分析的影响。咨询不只是无意识浮现与理解的剧场,而是“我好,你好”的基础上,两个人一起对自己的感受和真实的关系互动的好奇;
我对我的感受和身体感觉有了更多的连接,对于与人探索如何“认识我自己”“自我关爱”“自我关怀”,我比之前知道得多了一点,更能够体察这条觉醒之路上的痛苦和艰辛,也更加珍惜体验层面上“相遇”和“在一起”。
心理探索的路上,心理咨询是一张门票。而无论是在咨询里,还是咨询外,我们始终拥有的,是生命的体验,选择的自由,有爱的关系,无悔度过一生的无憾。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放心的隐私保障
全方位的隐私保障制度 放心咨询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2:00
扫码关注
壹点灵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下载APP咨询
客服
热线
APP
消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