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最痛的分手方式,它排第一

作者:壹点灵心理咨询   2025-07-21   453次阅读   0个赞

感情中,你遭遇过无缝衔接吗?

你是否突然被恋人拉黑,然后再也联系不到?

分手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断联分手”加上“无缝衔接”,简直是后劲十足的夺命套餐,令人纠缠在这些痛苦的场景里:

你想要解决感情里的问题,对方却想要解决掉你;

你反复思考如何才能挽回,对方却急着撇清关系;

你情真意切想好聚好散,对方却说“都是你逼我分手的”“都是你不对”……


为什么这些人做不到“好聚好散”,一点空窗期都不给自己留?

遇到这种人,我们又该如何缓解痛苦、尽快恢复平常心?

无缝衔接真的是坏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a9c5c61666d1a8d67a8285894437c480.jpg


01、断联后无缝衔接,

    是承受不起分手的痛


久未联系的闺蜜小鱼,突然打电话约我出来喝酒,一问才知道:

她交往2年的男友突然断联,再有消息,就是男友官宣了新恋情。


“前一天晚上他跟我一起看电影,第二天早上就联系不到人了。

我打了几十个电话,他一个都没接,那天晚上我彻夜失眠,担心他是不是出车祸了……

结果第三天朋友告诉我,他在朋友圈晒了另一个女孩。

我不是联系不到他,而是被他拉黑了。”


我很心疼小鱼,就联系她的前男友,希望他能露个面、好好说分手,不要这么不负责任。

谁知,对方把问题都甩在小鱼身上:

“她又懒又不思进取,我跟她在一起一点未来都看不到,整天还要给她提供情绪价值,我实在太累了。”


我有些气愤:

“难道你跟她告白时,不知道她是个怎样的人吗?

怎么过去能接受的,现在突然不能接受了呢?

怎么过去你觉得她可爱的地方,现在变得可憎了呢?”


对方语塞,挂了电话,再打过去显示忙音:他把我也拉黑了。

像小鱼前男友这样的行为,自体心理学体系里有一个说法:

整个自体系统极度不稳定、自我非常容易受刺激,才需要通过外界大量关注与支持,来稳住脆弱的自体。


他们“无缝衔接”不一定真的找到真爱,更可能是害怕孤独寂寞、恐惧面子受损。

需要用新鲜激情来麻痹和补偿自己在上一段感情中的缺失。

1072219a05cb006677082cff1b692d90.jpg

心理学家库勒·罗斯用“五阶段模型”来概括走向分手的5个情绪状态,它让我们看到:

不爱不是一瞬间的事,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1、否认——“我不相信这段感情,跟我一开始想的不一样”;“我不相信我看错了人,把对方想的太理想”;“我没有错,不会出问题的”。

2、愤怒——“凭什么她要这么对我?”“我遭了什么罪才会这么痛苦?”“都是她的错,为什么她不能做得更好一些?”

3、挽回——“或许是我想太多了,我们之间其实没有问题”;“再努把力试试,万一是我搞错了呢?”

4、抑郁——“结果还是一样”;“该做的我都做了,我对此无能为力”。

5、接受——“好吧,看来我们真的走到尽头了。”


而总是“无缝衔接”的人,往往停留在“愤怒”阶段:

带着对上一段感情未处理完的失望,去下一段感情里寻找慰藉和补偿。

所以,他们对前任充满怨言,认为一切都是对方的错、是对方在苦苦纠缠;

他们非常需要现任的情绪支持,来走出上一段感情留下的自我否定、建立自信。


也就是说:

无缝衔接,其实是他们处理上一段感情的伤痛的一种方式。

只是这种方式太自私、太仓促、太不成熟,往往会给自己和对方都留下浓浓阴影。


02、无缝衔接的正面意义

       哀悼过去,走向新生


或许有人要问:可是我从好好分手到开始新恋情,好像也没花多长时间,难道我也是无缝衔接吗?

其实,除了自体脆弱,无缝衔接还有一种正面意义。


心理学家Sbarra研究发现:

爱得更久的人,分手之前就慢慢预料到结局,更快放手、更少痛苦、更早“除旧迎新”。


就像我们在感情中,经常遭遇这种情况:

关系出现问题,我们总是主动解决问题,希望达成一致,但对方被动消极、动不动就逃避闹脾气。

如此反复几年,我们感到精疲力尽,觉得这段感情一直是我们在单方面付出,这段关系对我们来说似乎可有可无。

于是,虽然还在关系里,但内心逐渐接受了“早晚会分手”的事实,并做好了分开的心理建设。

即使尚未分手,但心底已经认清这段关系不值得再经营,因此能做到分手后很快恢复状态、进入新关系——


在心理学中,这种状态叫作「哀悼」。

063dee435395f9ccb77c0894056ef140.jpg

图片来源:pexel


心理咨询师仇剑崟认为:哀悼,其实就是接受现实、接受现实本来的面目,

然后达成心灵的整合,趋向比较理想的、相对成熟的心智状态。

它的本质是一种人格状态,常常被“分离”激活。在感情中,表现为对分手的处理模式。

当我们即将失去一段关系,但尚未做好心理准备,就会出现哀伤反应:


无法接受现实,骗自己“我们的关系没有问题”,但内心十分不安,对摩擦冲突格外敏感,打从心底感到“继续下去彼此都很痛苦”。

可当我们做好了心理准备,在分手之前就认清“这段关系不适合我”,就等于默默完成了一场与过去和解的旅程。


宣布分手那一刻,便意味着开启了新旅程。

因此,关系中付出更多、但主动提出分手的人,往往能更快走进下一段关系。


尽管看起来像“无缝衔接”,但它其实跟一个特质有关:自我复杂性,它是人格成熟、能灵活适应各种状态的根源。

自我复杂性越高的人,人格更成熟,面对感情问题的态度更积极,也更独立理性。

心理学家Shannon Battle研究发现:


自我复杂性高的人,会用真实的爱来弥补他们在上一段感情中的伤害。

爱的时候不留遗憾,走的时候不带留恋。

他们杀伐决断,自成宇宙,无论离开谁,都能独立运转、经营未来。


03、不是没人爱

       只是不乱爱


每段感情都值得一段体面的结束,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体面结束的能力。

如果你的自我复杂性比较低,很难从上一段感情里走出来,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遭遇“无缝衔接”,或者难以接受前任很快有了新欢。

那么,你需要的不是找到正确答案,而是培养“与自己独处”的能力。

要知道:你难过的不是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关系,而是没有从这段关系中,得到内心的冲动需求的妥善满足。


比如这个时刻:你心情糟糕,想要感受到被爱,但恋人爱的能力不多,给不够你,让你感到“对牛弹琴”。

内心的冲动和需求落了空,或许你会通过与通讯录好友聊天,来获得补偿;又或许你会上网吐槽、宣泄压力

但这些都无法真正为你带来满足,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上能够自给自足、自我满足,才能妥善安置内心冲动需求。

即使没能得到外界好的回应、没能拥有一段理想的关系,也能感到怡然自得。

因此,不妨多做这两件事:

da4e2b90a263963afa68a916cde8b3ab.jpg

第一,扩展“自娱自乐”的版图。


10分钟的独自眺望风景,20分钟的独自品茶饮酒,30分钟的独自跑步锻炼……

尝试各式各样的自娱自乐模式,挨个体会一遍,再选择你觉得舒适的独处时间和方式,养成独处的习惯。


第二,打造属于自己的“安全空间”。


如果单独待在自己的房间,并不会让你觉得安全,那么就去创造另外的安全空间。

比如,一家符合你审美的咖啡厅、一个安静舒适的书店小角落、一片令人放松的公园绿地……

经常浸泡在安全空间里,能帮你把这份“独处时的安全感”带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60e6b795174f09dea9b2225557707fe1.jpg


如果,你就是一个喜欢“无缝衔接”的人,请参考分手五阶段模型,来洞察自己的人格成熟度:

我是出于逃避恐惧,才选择无缝衔接;还是真的好聚好散了,再走向下一段感情?

若是前者,当新欢成为旧爱,你还是会遭遇同样的分离之痛,成长才是真正驱散痛苦的根本方式;

若是后者,拥有较高自我复杂性的你,值得一段更好的感情。


写在最后

并不是每一段关系都能好聚好散,也不是每一次分手都能说得清楚谁对谁错。

有人走得仓促,有人留得不甘,但对感情的处理方式,往往只是一个人内在状态的呈现。

无缝衔接也好,独处沉淀也罢,本质上不过是各自用各自的方式面对失去。

关系是流动的事,不需要强求节奏一致,也不必用别人的结束方式来衡量自己的恢复速度。

如果你还在难过,那就先照顾好情绪。

如果你已经走远,那也别急着回头。

人本来就会在不断松手与接纳中,慢慢长出适合自己的亲密方式。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