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语:
我真的已经尽力了,但是我感觉我总是做得不够好。
我这做,别人告诉我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我又没有感觉。
在与伴侣的关系之中,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习惯性的看到对方的不好。
part 1:存在主义的视角与生活的触碰
在传统文化之中,谦虚会被视为一种美德,从小就开始被教育要“谦虚谨慎”甚至被提醒“不要骄傲”“要懂得收敛”“不要自满”。然而,当这种谦逊被演变成为自我价值的否定时,当一个人变成看不到自己的优秀和做得不 好的地方,目光中聚焦在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便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生活陷入到焦虑与关系的孤独之中。
在咨询之中,常常会有来访带着同样的困惑,“我知道自己有些优点,但就是感觉不够好”、“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很努力了,但还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个看不到自己价值的灵魂。从存在的视角,每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不要完美才有资格被爱,而是因为我们的存在。
part 2:我们为何对自己苛刻
在我们的教育背景往往强调“找出不足,加以改进”,而非“发现优点,加以鼓励”。,考了95分,家长可能会问“要看看那5分是怎么丢的”;取得了成绩,被教导要“戒骄戒躁”。这种环境下成长,我们逐渐内化了一种思维模式:专注于自己的不足,忽视自己的优点。如若长久以来,我们只能看到不足的时候,就容易形成一种“自贬式”的认知滤镜:感知觉会开始自动过滤掉积极的反馈,持续反复的在负面评价之中;对未来充满焦虑,对过去充满遗憾,却唯独无法活在当下、认可自己。
part 3:看不见的优秀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过度敏感以及文集之间的孤独当无法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就会极度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无心之言,有可能被解读为对自己的否定,从而产生过大的的情绪波动。这种“敏感”长久以来会让在人际之中形成一种恐惧,也会给自己形成一种无形的人际关系的压力从而逃避人际交往形成孤独的体验。自卑自我设限与逃避机会无法体验到自己优秀的人,往往会低估了自己的能力,逃避挑战和机会。“我不行”、“我还没准备好”、“别人比我更合适”成为常用借口。
实际上,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自我价值感太低,害怕失败会验证自己“果然不行”的自我认知。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在夫妻关系中,因为深信自己的不好,无法在关系之中有足够的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为了一份关系的安全,往往要么过度讨好伴侣,害怕被抛弃;要么过度苛求伴侣,通过对方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这两种模式都会容易导致关系失衡,引发关系上的冲突。在亲子关系中,看不到自己价值的父母,往往也非常的困难看到孩子的优点。他们可能重复自己成长中的模式,着眼于孩子的不足,给予过少的肯定和过多的批评,让下一代也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环中。也有一时候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确定到自己的正确、价值、也会引发亲子关系的矛盾。
part4:走出自我否定的困境看到我的存在
觉察与看到自己的自我否定比较多的自我否定的人,常常会被焦虑、抑郁的情绪淹没。当你看是觉察这些情绪,留意到这些情绪的来源,就会看到这些情绪的后面是一句一句:“我又搞砸了”、“我总是做不好”......这些语言在自己的内心一次一次的翻腾。这些评价性的语言充斥了整个内心。尝试用更表述性的语言与自己对话: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里,会有很多主观情绪性的表达”反过来,在我们的生命里,缺乏一个欣赏,以及肯定的语言去描述以及交流收集积极反馈,建立“优点清单”请信任的朋友、家人列出你的优点,或者自己每天记录“今天我做对了什么”、“今天我欣赏自己什么”。
开始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应甚至抗拒,这是正常的。坚持下来,你会逐渐看到你可能与你认识的自己有一定的区别。学习接受赞美与肯定当别人赞美你时,内心里肯定会有诸多的不习惯,但是尝试在这种不舒服的感觉里面停一会的时候,就在逐渐尝试走出这些困扰、一边去体会自己在面对自己的感觉的时候了解自己,一边尝试性的简单地回应一句“谢谢”。打开可能性允许自己接受正面反馈,逐渐打破“我不配”的体验感觉。
在关系中建立健康的边界
很多时候,我们意识明白,个人的价值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但是体验上做到是不要建立起内在良好的自我评价系统。自己有能力看到、自己足够好的方面、并且信任自己的那些品质。也就可以依赖他人的评价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区分到“这是他的观点”以及“这是我的价值”之间有这一个区别。我们不允许他人的评价来定义我们的生命。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自我否定的生活习惯影响非常深刻、严重影响生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人本主义的咨询中,咨询师会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帮助你看到自己的价值,重新与自己连接,以及与他人链接。
结语
看到自己的优秀,不是骄傲自满,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这不影响我们与生俱来的存在价值。
每一个人温柔的对待自己,发现那些一些一直被忽视的有点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