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瘾:
成瘾指对某种物质、行为、有不可控的依赖。这种依赖影响了正常生活,当事人因此陷入窘迫之中。一部分当事人痛苦不堪却无法自拔,一部分当事人借用对物质或行为的依赖去逃避内心真实、生存现实。更甚者有的成瘾者的身体已经在其成瘾行为的影响下,造成了身体疾病,成瘾者依旧对此不管不顾。
成瘾的种类:
毒品、烟、酒精(其中酒精中毒需谨慎识别,酒精中毒表现为行为异常冲动,失控,且神智不清。酒精中毒需与酒精上瘾区别,酒精上瘾为有意识的迷恋酒精 )、食物(贪食、厌食)、赌博、人群成瘾(无法耐受一个人,内心非常焦虑)、病态性行为(无法将性快感投注在整个人那,而是投注在局部,对局部的物或是身体部位极为感兴趣,或是迷恋极端性行为)、新科技痴迷、自我伤害类行为、(自残、自杀、自伤)网络成瘾(通常表现为没有网络整个人就“不行了”)。
注:
成瘾行为后都伴随着对自己的攻击,看似在享受物质和行为带来的快感,实际其背后的“死本能”痕迹较为明显。如:明知道自己沉迷成瘾物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心理情况、身体健康,依旧保持对成瘾物的追求。
成瘾运作机制:
成瘾行为背后由相应的痛苦支撑成瘾行为,痛苦和快感呈正比。成瘾行为采用“快感抵消法”运作,借用相应的快感抵消痛苦,其用意在于宣泄痛苦,借用物、行为去填充内心的情感缺失带来的痛苦。
成瘾者的孤独:
成瘾者为何选择物品或是行为作为自己常用的宣泄方式?
透过观察我们往往会发现,“成瘾”恰是成瘾者维持内心平衡所做的努力。只是久而久之,这些方法会伤及自身。
成瘾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关系中很难感到安全感、信任感。他们渴望关系(成瘾物的分享),但是却不那么擅于去抛开成瘾物地进行情感连接。由于在关系中他们常常感到焦虑,故而借用成瘾物去跟他人进行连接。成瘾者的内心非常孤独,情感敏锐且丰富,正是因为如此,成瘾物在此有了另一个功能:借用成瘾物,成瘾者将自身的情感转移开,对成瘾物陷入来得比对人陷入轻松些。毕竟人可没有物那么容易“控制”。正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往往成瘾者内心会坚信物更加“可爱”,简单且直接同时更加可控。
成瘾者的早年:
对物和行为的痴迷,源于早年对环境、重要关系(养育者、父母)的不安全感,早年的情感缺失。这些情感缺失多数时候带有创伤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大后的日子里再次经历相似的内心感觉时,为了避免内在崩溃,发展出对“物”的投注,自给自足。从而避免去依赖某人,或是建立关系,因为关系之中往往有很多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容易在成瘾者内心引起慌乱和焦虑,这种焦虑带有毁灭性质。故而在慌乱之时快速的抓取一个有相应“意义”的物品或是行为,代偿性的补充那个重要的东西,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避免陷入无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