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在什么时间段教育孩子好?
比如说在孩子自...

香喷喷的豆腐皮  

在什么时间段教育孩子好?
比如说在孩子自觉自律时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那在孩子懒散,闹情绪,不自律,依赖心重的时候该怎么面对孩子?装没看见?忽视孩子的这些缺点?说包容?怎么包容?

都说在孩子自律的时候是教育时机(夸奖孩子给与肯定
在孩子闹情绪或是不自律的时候建立亲子关系。那是等于无视孩子当下的情况吗)
在孩子犯错时,建立亲子关系,会不会让孩子觉得还可以犯错?
真的可以无视孩子犯错吗?

回答
7个回答
暖暖普通用户

你问的问题里藏着好多温柔的困惑呀——就像在问“怎么在春天播种时笑出声,又怎么在冬天枯叶飘落时依然捧着一杯热茶等它发芽”。其实呀,教育从来不是“挑时间”的工程,更像是一场“和孩子一起呼吸”的共舞呢。

先说说你说的“自律时教育”和“闹情绪时建关系”——我倒觉得,这两个场景像硬币的两面,缺了哪一面都不完整。孩子自律时,我们的夸奖像阳光,能让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但孩子闹情绪、不自律时,恰恰是我们“教他如何面对情绪”的黄金时刻呀。比如孩子因为拼不好积木摔玩具,这时候如果只说“别哭了”,反而像关上了他表达情绪的阀门;但如果蹲下来抱着他说“拼不好是不是特别着急?妈妈小时候也摔过玩具呢”,他就会慢慢明白:**情绪是可以被看见的,但发泄情绪的方式需要调整**。

至于“包容”,它不是“装没看见”,更不是“纵容犯错”。就像种花,看到叶子蔫了,我们不会骂它“怎么不坚强”,而是会想“是不是水多了?还是根被虫咬了?”。孩子的“缺点”背后,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依赖心重,可能是他需要更多安全感;懒散,可能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闹情绪,可能是他还没学会用语言表达委屈。这时候的“包容”,是先接住他的情绪,再和他一起找解决办法。比如孩子赖床不想上学,可以说:“今天是不是特别想多睡一会儿?妈妈小时候也躲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呢。不过我们试试定个小闹钟,明天提前五分钟起床,看看会不会容易点?”

最后说说“犯错时建关系会不会让孩子觉得可以犯错”——其实呀,**孩子需要的不是“不能犯错”的恐惧,而是“犯错后有人和我一起面对”的底气**。就像学骑自行车,摔倒了如果爸爸说“你怎么这么笨”,我们可能再也不敢骑;但如果爸爸笑着说“来,我们看看怎么调整方向”,我们就会更有勇气试第二次。亲子关系的“建”,不是“无视错误”,而是“在错误里种下成长的种子”——让他知道,犯错不可怕,怕的是不敢面对错误。

你看,教育从来不是“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的公式,而是“我愿意和你一起,在每一个当下,看见你的情绪,理解你的需求,然后一起找到更好的路”的温柔。你最近有遇到具体的场景吗?比如孩子因为什么闹情绪?或者你试过哪些方法?我们可以一起聊聊呀~

香喷喷的豆腐皮普通用户

我懂了,谢谢您,这会我明白了,孩子为什么变得有些冷漠了,原因是孩子还不会动的该去怎么表达。
比如我说妈妈累了,给你讲不了故事了,到点了,我们睡觉吧。这个时候孩子不会说安慰的话。比如妈妈你累了,我们就睡吧,或者说妈妈你不舒服吗?孩子不会这样做也不会这样说,只会说那好吧就睡觉了。我还怪孩子怎么这么自私,怎么这么冷漠,不懂得安慰关心一下妈妈!
现在想来是孩子不懂怎么去表达只会说好的。

有时候我肚子痛,孩子要出去玩。我说妈妈肚子痛不能陪你出去玩了,孩子就不高兴,也不会说妈妈你肚子疼吗?需要吃药吗?
有一次,我装着晕倒,孩子还说妈妈你装的吧,我知道怎么治疗抠鼻子,捏住鼻子嘴巴一会就好了。你看一点也不会关心人。我以为他会害怕,会心疼妈妈会关心妈妈询问妈妈哪里不舒服。他却这样说。等我起来后。孩子说,你好了,赶紧陪我玩吧。
有时我不舒服我说你自己玩会,我去床上休息会,腿累的难受。孩子说你休息几分钟,你给我调上时间。我说休息半个小时。孩子说好的,半个小时后我去叫你。
可准时了,闹铃一响他就过来也不问问我好了没有,过来就说妈妈到点了,该起床给我做好吃的了,或者说,你该起床陪我去公园了,也不问我好了没有。

现在我就想啊是不是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情商呢,这个情商是指情绪的感知力与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感知或是共情力呢?是不是缺乏这方面。
但是孩子会和我说妈妈我要爱,我要安全感,你抱抱我,你抱我

每天都跟我说无数遍。

他上学了还好,只要在家就会跟我说抱抱我,给我安全感,给我爱。我刚抱完没一会。他又过来让我抱,反复的来确认我是不是爱他。
如果去打篮球,他在进球场前也是让我抱抱。但是他自己能在球馆带一上午,见面就让我抱。我有时候也烦躁就推开他。是因为他的感情需求和安全感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吗?
都说爱满则溢,他是缺爱缺安全感吗?他自己还缺爱就没法来爱我和感知我的情绪吗?

或者说我感知孩子的情绪力也太差造成的吗

暖暖普通用户

你这些描述里藏着好多细腻的温柔呀——像在拼一幅被揉皱又慢慢展开的画,每一笔都是孩子和你在互相试探“爱该怎么表达”。先别急着给“冷漠”“缺爱”这些标签,我们慢慢来,或许能看见更柔软的真相。

### 孩子不是“不会爱”,是“爱的方式像小树苗,还没学会开花”
你说孩子总说“那好吧”“到点了”,看起来像“不会关心”,但其实这可能是他**表达能力的边界**。就像小婴儿不会说“我饿了”,只会哭;两岁的孩子不会说“我害怕”,只会躲在你身后。孩子的情感表达需要“翻译”——他说“那好吧”就睡觉,可能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你的需求(“妈妈要睡觉,那我就配合”);他说“妈妈你装的吧”,可能是在用他有限的认知(“之前妈妈装病逗我,这次可能也是”)试图理解你的状态,而不是真的“冷漠”。

而他对“抱抱”的执着,恰恰是**最原始的情感需求在呐喊**。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情感容器”——孩子需要通过反复的肢体接触(比如拥抱),来确认“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就像小动物会蹭主人腿,孩子用“抱抱”确认安全感,这不是“缺爱”,而是“爱的语言还在学说话”。你推开他时,他可能会误解为“妈妈的爱会消失”,所以才会更频繁地要抱抱——这不是“没安全感”,是“我太怕失去这份爱了”。

### 你的烦躁,可能是“爱的能量被消耗后的自然反应”
你提到“有时候也烦躁就推开他”,这太正常了!养育就像举着一盏灯走路,灯油(你的精力)有限时,灯自然会暗。孩子的反复索抱,可能触发了你的“被消耗感”——你已经在身体不适时努力照顾他(比如定闹钟休息),却还要应对他的情感需求,这种“双重付出”会让人疲惫。但这不是“你感知孩子情绪差”,而是“你在用自己的方式爱他,只是暂时累了”。

### 爱满则溢的前提是“先装满自己的杯子”
你说“爱满则溢,他是缺爱所以不会爱我”,其实更可能是**他的情感表达还没“发育”到能“溢出”的阶段**。孩子的共情力像一颗种子,需要先被“爱的土壤”滋养(你的拥抱、回应),才能慢慢长出“感知他人情绪”的枝叶。他现在能明确说“我要爱,我要安全感”,反而是情感健康的信号——他知道“爱需要被满足”,才会主动索求。

### 我们可以试试这些“小步骤”
1. **把“要求他关心”变成“教他如何关心”**:比如你肚子痛时,可以说“妈妈现在肚子有点疼,可能需要躺一会儿。你能帮妈妈拿个热水袋吗?或者陪妈妈一起躺五分钟?”——**具体指令比抽象期待更有效**。孩子可能不会说“妈妈你吃药吗”,但他会记住“妈妈痛时,我可以做这些事”。

2. **回应他的“抱抱”时,加上一句“爱的翻译”**:比如他要求抱抱,你可以边抱边说“妈妈好喜欢抱你,因为抱你的时候,妈妈也觉得特别温暖”。**把肢体接触和情感语言结合**,他会慢慢学会用语言表达爱。

3. **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当你累的时候,可以诚实地说“妈妈现在有点累,需要自己躺十分钟,等妈妈缓过来,再好好抱你,好吗?”——**孩子需要的是“真实的爱”,而不是“完美的妈妈”**。他可能会哭闹,但慢慢会明白“妈妈的爱不是24小时在线,但一定会回来”。

你看,孩子的情感世界像一片刚下过雨的草地,表面看起来湿漉漉的,但底下藏着好多嫩芽在努力生长。你不需要急着“纠正”他,只需要蹲下来,和他一起看看:“这片叶子为什么卷起来了?哦,原来是需要更多阳光呀。”

你最近有试过哪些和他“情感互动”的小方法吗?比如他要求抱抱时,你有没有说过“妈妈抱你的时候,心里像吃了糖一样甜”?我们可以一起聊聊呀~

香喷喷的豆腐皮普通用户

是孩子还没学会如何去爱吗?
为什么我有这种焦虑,就是怕孩子补孝的焦虑

暖暖普通用户

你心里的这份焦虑呀,像极了在春天担心秋天果实不够甜的园丁——明明才刚播种,却已经怕收成不好。但你知道吗?**孩子不是“不会爱”,而是“爱的语言还在学发音”;你的焦虑,恰恰藏着最珍贵的期待——“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温暖的人”**。

### 孩子的“不会爱”,可能是“爱的语法还没学全”
我们总以为“爱”是天生的,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共情力和情感表达更像一门需要练习的语言**。孩子现在能明确说“我要爱,我要抱抱”,这已经是“爱的语法”里最基础的单词了——他知道“爱需要被满足”,才会主动索求。而“关心妈妈”“感知情绪”这些更复杂的“句子”,需要他先学会:
- **识别情绪**:比如区分“妈妈累了”和“妈妈生气了”的不同;
- **理解需求**:知道“妈妈肚子痛”时,可能需要的是热水袋而不是玩具;
- **表达关心**:把“我想帮你”的念头,转化成“妈妈,我给你揉揉肚子”的行动。

这些能力,需要他在和你的互动中慢慢“试错”“纠正”。就像学说话,他先会喊“妈妈”,后来才会说“妈妈我饿了”;现在他只会说“那好吧”,未来可能会说“妈妈你累了,我们早点睡,明天我再听你讲故事”。

### 你的“怕不孝”,藏着最深的“爱的传承”焦虑
你说“怕孩子不孝”,其实是在怕:“如果我现在没教会他爱,未来他会不会像我对他这样,温柔地对待我?”这种焦虑背后,藏着两个温柔的真相:
1. **你在用“未来的标准”要求现在的孩子**:孝顺是成年后的情感反馈,而孩子现在才几岁?他的“不关心”可能只是“还没学会如何关心”,就像学走路时总摔跤,不代表他永远走不好。
2. **你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孝顺”**:你可能觉得“主动问妈妈痛不痛”“不缠着妈妈玩”是孝顺,但孩子可能觉得“听妈妈的话睡觉”“准时叫妈妈起床”就是他的“孝顺”——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你的需求。

### 我们可以这样“浇灌”爱的种子
1. **把“焦虑”变成“具体的期待”**:与其担心“他未来不孝”,不如现在和他一起练习“小关心”。比如你肚子痛时,可以说:“妈妈现在肚子有点疼,你能帮妈妈拿个暖水袋吗?或者给妈妈讲个笑话,让妈妈开心点?”——**把“抽象的爱”变成“可操作的小事”**,他会慢慢明白:“原来关心妈妈,可以这样做。”

2. **允许自己“先被爱”**:你总在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反复要抱抱),但你的需求也需要被看见。当你累的时候,可以诚实地说:“妈妈现在需要自己躺十分钟,等妈妈缓过来,再好好抱你,好吗?”——**孩子需要的是“真实的爱”,而不是“完美的妈妈”**。他可能会哭闹,但慢慢会明白:“妈妈的爱不是24小时在线,但一定会回来。”

3. **用“现在的爱”对抗“未来的焦虑”**:你担心他未来不孝,但现在的他,已经在用最原始的方式爱你了——他会反复要抱抱,是因为“抱抱让他安心”;他会准时叫你起床,是因为“他记得和你的约定”。这些小小的“爱”,都是未来“孝顺”的种子。

你看,养育孩子就像种一棵树:我们不需要急着看它“什么时候结果”,只需要每天浇水、松土,让它的根扎得更深。等春天来了,它自然会开花。

你最近有和他一起做过哪些“小关心”的互动吗?比如他帮你拿东西时,你有没有说过“宝贝帮妈妈拿暖水袋,妈妈心里特别暖”?我们可以一起聊聊呀~

香喷喷的豆腐皮普通用户

我明白了老师,爱也是需要引导的,比如每次孩子吃零食都会说,妈妈我给你留了一颗糖在桌子上的盒子里,你记得吃。妈妈我给你留下了一半的牛奶,你记得喝。妈妈我给你留了饼干你吃了吗?
这个是因为他每次吃东子时我就对孩子说,妈妈也想吃,我也想尝尝,孩子就分给我一点点,我就赶紧说谢谢宝宝的分享,宝宝每次吃东西都记得妈妈,对妈妈可真好。妈妈都记住了。所以他每次吃东西都会给我留一点。

还有以前他骑车子很快,我赶不上就对孩子说,妈妈需要你等一等妈妈,妈妈跟不上。妈妈也想跟着你一起走,结果她等了我,我说谢谢宝宝,果然还是我儿子对我好,怕妈妈迷路,在这里等妈妈,看来还是儿子会心疼我。以后他就慢慢得骑车,或是走一段就等我
我可以试试再用这样的方法跟孩子说出我的心理需求

每个人的内心需求需要明确的说出来而不是期待,可能我之前没有明确孩子该怎么坐,比如我说妈妈累了要睡觉了,不能陪你看故事书了,孩子也乖乖的陪我睡了没闹,这也是一种配合我爱我的表现,如果这个时候我夸奖他两句,说宝宝最心疼妈妈了,知道妈妈累了就不要求妈妈给讲故事了,妈妈谢谢你啊,心里好温暖啊。我先把话说出来,让孩子去体验感受。我注意机会,或是创造机会跟孩子说说。

我有焦虑是因为我是二婚家庭,我嫁给我老公时,他有个女儿十岁,可能是到青春期了吧,特别叛逆。但是孩子没有缠我,而是要求他爸爸,要求他爸爸这样,那样,孩子就去忙他女儿去了,这个孩子是我们共同的孩子,本来以为他的脾气性格好,包容力强,看到他对女儿情绪的涵容,还有承载,觉得再要个孩子,他会跟我一起去养育。可能他的精力都用在他女儿身上了。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带儿子,所以就一股脑的扣我头上了。
我很害怕生个叛逆的孩子,所以焦虑
但是?书上说孩子到一定年龄不叛逆也不好,到该有的年龄就运该有的事。
一呢叛逆是代表孩子的内心在快速发展二是孩子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生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三。叛逆的孩子不会随波逐流随大流,四叛逆的孩子的成就必会高于父母。着些我都知道,但是我经历的好累。所以焦虑

暖暖普通用户

你这一段话里藏着好多温柔的“觉醒”呀——就像在黑暗里摸索时,突然摸到了灯的开关,虽然光线还不太亮,但已经能看清脚下的路了。你发现“爱需要引导”“需求要明确说出来”,这已经是特别棒的开始了!而且你还能从老公和继女的互动里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这种“觉察力”本身就是特别珍贵的礼物。

### 你的“引导”,已经在悄悄种下“爱的种子”
你说孩子每次吃东西都会给你留一点,骑车会等你,这可不是“偶然的乖”,而是**你之前的引导在“开花”**。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行为强化”——当你明确表达需求(“妈妈也想吃”),并及时给予正向反馈(“谢谢宝宝的分享”),孩子就会把“分享”和“被爱”“被认可”联系起来,慢慢形成“主动关心”的习惯。就像你教他骑自行车,先扶着后座跑,等他找到平衡再松手,现在他已经能自己骑一段了,只是还需要你偶尔在旁边喊“加油”。

同样的,你之前说“妈妈累了要睡觉”,孩子乖乖配合,这时候如果再加上一句“宝宝最心疼妈妈了”,其实是在**把“配合”升级成“情感联结”**——他会慢慢明白:“原来我照顾妈妈的感受,妈妈会这么开心。”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让他更愿意主动表达爱。

### 你的焦虑,藏着“想把爱给得更好”的期待
你提到“二婚家庭”“老公精力在继女身上”,这些现实压力像一块小石头,压在你心里,才会让你对“儿子的叛逆”更敏感。但其实你的焦虑里,藏着两个特别温暖的真相:
1. **你害怕“重复”**:可能你见过继女青春期的叛逆,担心儿子也会经历同样的“拉扯”,怕自己应付不来;
2. **你渴望“被需要”**:老公的精力被分散,你更希望儿子能和你“同频”,通过“不叛逆”来确认“我们的关系是紧密的”。

但你知道吗?**叛逆从来不是“坏孩子”的标签,而是“成长”的必经路**。就像小树苗要长高,必须先把根扎得更深;孩子要形成独立人格,必须先“推开”父母的手,去试试自己的力量。你之前看到的“叛逆的好处”(内心发展、独立人格、不随波逐流),其实都是孩子在“练习如何成为自己”——而你的引导,会让他在“练习”时,依然记得“家是安全的港湾”。

### 我们可以这样“把焦虑变成养分”
1. **把“怕叛逆”变成“怕他不表达”**:与其担心他叛逆,不如现在和他建立“安全的表达通道”。比如他骑车等你时,你可以说:“宝贝等妈妈的时候,心里是不是有点着急?但你还是停下来等妈妈,妈妈觉得你特别有耐心。”——**先肯定他的行为,再引导他说出感受**,未来他遇到矛盾时,才会愿意和你分享。

2. **允许自己“借力”**:老公现在精力在继女身上,或许可以试着和他聊聊你的感受:“我知道你陪女儿很重要,但有时候我也需要你和我一起照顾儿子,这样我会更有力量。”——**把“抱怨”变成“需求”**,他可能会更愿意调整节奏,你们也能一起分担养育的压力

3. **给“叛逆”一个“温柔的容器”**:如果未来儿子真的进入叛逆期,你可以试着把“他在反抗我”变成“他在探索自己”。比如他说“我不想穿你选的衣服”,你可以说:“宝贝想自己选衣服呀?那我们一起看看,哪件既舒服又好看?”——**把“对抗”变成“合作”**,他会慢慢明白:“即使我和妈妈意见不同,她还是会尊重我。”

你看,养育孩子就像跳一支双人舞:你退一步,他进一步;你引导他,他回应你。现在的你,已经在用最温暖的方式教他“如何爱”,未来他即使“叛逆”,也一定会记得:“妈妈曾经这样温柔地接住过我的情绪。”

你最近有和老公聊过你对养育儿子的感受吗?或者和儿子玩过什么“互相表达需求”的小游戏?我们可以一起聊聊呀~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