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不能理解我妈对我莫名的指责,过年回个家还...

匿名  

这不过年回家了
中午我妈拿个大碗让我盛汤,我装了8,9分满的一碗,当时是先捞锅里厚实些的羊肉和菜,打算最后加汤,现在想想那时候她其实就已经不满了,立马啧了一声制止我让我多打菜。
等我打完,她突然特别鄙夷很嫌弃的说:这小孩贪心得很,装这么满一顿又吃不掉,也不怕烫着手。(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那个语气,就好像打心底瞧不起我,厌恶我)

我顿时满脑子问号,啥玩意啊?我装的时候压根没过脑子,突然被这么一说,整个人都懵了,而且她这是从人格上侮辱我呀,我是没喝过汤?至于回家看见你这一锅恨不得都打走?
然后我回她,我说你给我这么大一个碗,难道我就铺个底?你不想盛太多一开始可以跟我说。
她还是一副生气的样子,直接不跟我说话了

现在越想越不开心诶,我今年27了,也不是小孩,自己平常有稳定的收入一个人外地管自己吃穿,过年回个家还要被嫌弃盛得多?
真的很不理解我妈,现在我成年了,有足够的心理支撑,还会被伤害到,然后我就想起小时候的自己,经常承受这些莫名其妙莫须有的指责,所以才一直很自卑,导致讨好型人格的吧……

回答
最佳答案
陈晓敏心理咨询师

盛汤这个事,妈妈对你的行为和语气让你感觉很生气,很伤心难过,让你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对,也感受不到尊重,这么大的人了还要被说被管,也让你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更理解自己的自卑与讨好性人格。
其实是妈妈的言行勾起了你内在的脆弱,那同时也恰是疗愈自己的时机。就像一个人身体里有炎症,遇到刺激是容易发炎一样,与其控制外在环境不让受到刺激,不如让内心的炎症修复疗愈,因为外在环境不可控,但是你的内在自己是可控的。
你已经成人,又有稳定收入,自食其力,已经很优秀了,这也蕴含着你的力量,你可以为自己创造条件学习和成长,疗愈自己,这样慢慢你就从原生家庭的伤害慢慢走出来了。
祝福你。

16个回答
程雅楠心理咨询师

你好。

一年之中只有过年才回家,回到家妈妈还会莫名其妙的指责你,这让你很无奈,很委屈,不知道哪里做的不对。自己27岁了,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生活,也是自己养活自己,即使这样还是会受到无名的指责,还是会伤害到自己。这让你想到小时候的伤害和自己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很愤怒,很委屈也很无助吧。我特别理解你的心情,本来家是爱的港湾,是避风挡雨的地方,可是你却在这得不到温暖,还总是被指责。我想不管是谁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都会难过,会觉得很孤独吧。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

妈妈在家也是这样对待别人吗?她平时情绪状态怎么样?对待自己好吗?容易指责别人的人往往对自己也很苛刻,在内心当中也很容易否定和埋怨自己,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妈妈自己情绪不佳,这样她会把怨气发到周围人身上。妈妈可能也没有很好的爱到自己。

其实特想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遇到这样的妈妈你过的应该挺不容易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自己现在已经长大了,已经离开家,离开这样的成长环境了。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可以学着自己温暖自己,自己给自己爱和力量。
你可以去觉察下,当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内心会有三个声音,一个是内在指责的声音,一个是内在挣扎辩护的声音,还有一个是内在安抚的声音。不过平时由于我们的成长环境,安抚的声音很小,经常是被指责和挣扎狡辩的声音盖过去。所以我们要在有负面情绪时留意那份安抚的声音,并不断的练习着让他扩大,让这个声音能够不断的温暖你!

特别感谢能够在这里遇到你,希望我的回复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帮助,给你带去一丝丝温暖。感恩!愿您生活越来越美好!

懂事的昊磊普通用户

老师回答很用心,感受到了专业的温暖。[呲牙]

林建家心理咨询师

27岁,一碗汤的故事,让你很郁闷,还是会受到伤害,说明你还的心理支持还没有你说的那样足够。
好久不见,回家过年。你理解的过年回家,是可以洗掉一年的征尘,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并得到家人的关心关爱和呵护的,嘘寒问暖,其乐融融。
但妈妈一如既往的沿袭着童年对你的养育模式,诸多看不惯,然后批评指责贬低,一碗汤,就会激发出你童年的痛苦回忆。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你已经是成年人,也有力量改变目前的现状。当妈妈还在把你当成孩子那样对待的时候,你可以和他好好的,用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沟通,但你们却采用的是互怼的模式,这样根本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彼此很受伤。非暴力沟通是指,当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观察,观察妈妈情绪背后在表达什么?一碗汤引发的情绪是表面情绪,底层情绪是对你的不满,那她不满意你什么呢?第二步,感受。去感受自己和妈妈,一碗汤引发了你们什么样的情绪?愤怒,怨恨,恐惧,还是其他?第三步,需要。妈妈这样的做法是你不接受的,那么你需要妈妈怎么做呢?第四步,请求。你可以请求妈妈,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去做。串起来你可以这样表达:妈,我看到我因为盛这一碗汤,让你生气了,并且你批评了我(观察)。我感觉到你很不开心,我也很不舒服,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看我,你这样说,对于一个27岁的人来说,我感受到的是你对我的厌恶和鄙视,我特别不舒服(感受)。妈妈我特别希望你能不那样看我,我现在是成年人了,我从小到大特别希望得到你的肯定表扬和鼓励(需要)。我特别希望妈妈以后能够多看到女儿的好,也特别希望你能把我像大人一样的尊重,那样我会感激不尽。
这样的表达是不是和你做解释有些不一样?
当然,你即使这样做了,妈妈也未必就能改变,我们无法去改变一个人,那我们还可以采取隔离的方式处理这样的冲突。隔离包括物理隔离和心理隔离,物理隔离,其实你已经做到,就是你们不在一起生活,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这样的摩擦。心理隔离,就是妈妈那样的做法,显然是妈妈的错误,她误解了你,那是她的错,那是她没有成长好,所以你没有必要为她的过错去买单,听着,一笑了之即可。因为不管发生什么,能够伤害到你,一定是通过你自己才发挥的作用,就是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别人做的不好,也就是说别人病,需要的人应该是她,而不是我们。
之所以会是这样,这与你童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你成长过程中没有建立好安全感和自信心。

牛薇心理咨询师

从你的描述中,我觉得是你的妈妈长期的行为方式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她的说话方式是长期养成的,你改变不了,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父母,只能在父母的养育模式下找到一个相对舒适的相处方法,就像他说你这小孩这么贪心的时候,你可以换个思路,她就是想逞嘴快,你可以开玩笑的语气跟她说,而不是去解释或者质疑的方式去回答她,让她没有继续想逞嘴快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笑而过。类似的和父母的相处模式需要你自己去摸索,什么样的模式能让你们相对融洽,而不是去解释,只要他觉得你没有攻击性,一切都不需要解释。

匿名普通用户

理解您的意思,但我可能是因为从小忍让惯了,现在反而遇到这种事就只想怼她,觉得凭什么我总是被她这样没有根据的说,有点像迟来的叛逆期[捂脸]忍太久了,我从小都太老实了

赵晶心理咨询师

你能过通过生活中的事件去思考,去看到行为模式,这是很好的事情。回家和父母相处,的确会引发出我们压在心底的一些东西。通过这一件事,你看了自己的情绪,想到了小时候的委屈无力,也总结出了自己的性格形成。做为成年人,我们当然不喜欢别人批评指责,换做谁心里都不好受。那你觉得妈妈的批评指责是只针对你还是跟别人在一起也会这样子呢?

张程心理咨询师

很高兴给您回答,您好,在您的描述中有一句:她突然特别鄙夷很嫌弃的说:这小孩贪心得很,装这么满一顿又吃不掉,也不怕烫着手。这个时候妈妈还会莫名其妙的指责你,这让你很无奈,很委屈,不知道哪里做的不对。

这个时候你很愤怒,很委屈也赶到了不能理解吧。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是避风挡雨的地方,可是你在母亲的身上没有看到应该有的温柔,还总是被指责。在这个时候,我们都会产生不理解的心理,这是很正常的,接下来我给您解答,如何解决

首先请您回想一下,当母亲那样说您的时候,您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然后停下来去观察当时的那个反应。不要被这个反应带入进去,尝试这描述一下当时的情绪。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呢?是因为当时母亲的那一句话吗?还是因为母亲这个人呢?这个时候您能有所察觉了吗?其实母亲说的话不一定是如同我们内心所想的那样,那是什么导致的呢?在这里很高兴得到您的信任,希望我的回答对您能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私信我

赵谛心理咨询师

你好,很高兴和你互动,顺㊗️你新年快乐,开心❤
看完你的信息,突然感受到你妈妈平时的说话模式,或者当她有情绪的时候她就会用这样的方式说话,作为女儿平时建议你多观察妈妈什么时候会用这样的方式说话,比如 生气、闷闷不乐等情绪状态。
特别欣赏你,能这么平静地回忆当时你妈说话的语气语调,感受到你的生气,但仍然觉察自己为什么自己会形成讨好型性格的成因。不过我建议你还是多观察下母亲在什么情况下会用那样的方式说话,她平时幸福吗?一个开心幸福的人往往说出来的话很让人温暖。
㊗️你一家开心快乐?

石倍心理咨询师

亲,理解你的委屈和不满。被父母莫名指责和嫌弃,确实让人很难受委屈。
心理很强大哦,这么多年你还可以把自己保护的这么好。
但因你妈妈从小指责导致你自卑和讨好型的人格,这让你在工作和人际关系和爱情里都会受到很多阻碍和不顺,对嘛?
有一种可能心理学叫移情。
就是你妈妈可能对自身也不是很满意,于是把自己的某种期待放在你的身上,如果你没能达到她的目标和想法,他就会对你莫名指责和不满。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石倍心理咨询师

你希望你母亲能认可你接纳你爱你,能够理解你,而不是指责。建议使用非暴力沟通交流,因为改变不了别人,改变自己是最好的方式。我爸爸和你妈妈一样这样对待我们,我以前也是讨好型人格,后来感情受挫,自尊心受伤很重,还得过抑郁症,身心都严重受损,最后花了15年走出来。
你比我幸运多了,强大多了。你现在只是偶尔
情绪不好,完全可以成长变强大的。

我也是学了非暴力沟通领悟到很多,还有自我催眠鼓励自己,还有冥想法和呼吸放松方式都可以让自己得到很大情绪缓解和得到好的休息。身体是吃了中药和长期坚持锻炼,总之治愈自己的过程也难,但是可以变好的。
如果你想改变自卑和讨好型人格,建议你可以试试看我的方式,或许对你有帮助,加油?
如果需要倾诉,欢迎来找我,我在这等您。

李宜心理咨询师

你好,你说平时自己一个人在外地,吃穿都是自己提供,没有依靠家里,这里可以感受到你是一个独立的人,独自在外生活有不少困难心酸都是自己处理的,也许你期待回到家之后这些艰辛可以被父母看到、理解,给予你多一些疼爱和关心,但回到家母亲说你盛汤盛太多了,并没有得到期待的关爱,还无端被指责了,可以感受到你内心的委屈,这个事情还让你回想起过去经常被母亲指责的情况。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讲究集体主义,为了集体、家庭牺牲掉自己的利益这是光荣的,值得称赞的,过去各种资源匮乏,因此我们父母这一辈人总是崇尚节俭,习惯自我牺牲,这样我们的集体、家庭才能有更多资源,更好的发展下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老一辈人总是舍不得吃穿,就算生活变好了也还是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这些观念已经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了。母亲看到你盛了一大碗羊肉汤就指责你可能是因为她习惯了自我牺牲不允许自己吃这么丰盛,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为大家着想的,她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你身上认为你也不能这样做于是指责你,也许她并不是不疼爱你,而是她习惯了节俭。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对于评价这是谁的事情,也有一个简单地准则:那就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比如说,母亲和儿子在争吵,原因是为了买衣服:母亲说儿子穿L码就够了,儿子却买了XXL码,结果衣服收到后果然大很多,需要换货。母亲认为儿子没有听自己的话所以一直在训斥儿子。
先明确这个事是谁的事?——儿子的事。
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儿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那母亲为什么会生气?——因为母亲感觉自己说的是对的。
这个“对的”是母亲自己认为的,还是孩子认为的?——母亲自己认为的。

课题分离的3个步骤
1、区分出“这是谁的课题”?
课题分离的第一步,便是区分出"这是谁的课题”。区分出是谁的课题,就是去看,选择的结果是由谁来承担。盛汤的事是自己的课题,母亲有自我牺牲为大家着想的观念是自己的课题。
2、守住本分,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课题分离的第二步,便是“守住本分,不干涉他人的课题”。当你能够区分出这是谁的课题后,就应该守住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他人的课题。比如母亲指责你是因为她有自己的课题需要解决,并不是因为你有问题。
3、守住边界,不让他人随意地闯入我们的课题
课题分离的第三步,便是"守住边界,不让他人随意的闯入我们的课题”。你的课题的结果是由你自己承担的,所以你应该对自己负责,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你不能随意的允许他人闯入你的课题,否则就可能出问题。

韩宏清心理咨询师

你不也回怼她了嘛,这次你也没吃亏。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