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对一个人来说,不要做某事比要做某事更有动力,是因为什么
你好,或许你在纠结“不要做某事”好还是“做某事”好,哪个可能更符合现实的期待与考量。其实应该了解“自我”,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做某事”不一定会带来动力,“做某事”也可能会为你带来意外惊喜。你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不断地给自己提供正向的反馈,事情也会越做越顺利,又或许你在心中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只是因为现实有其它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让你不得不慎重思考。相比较而言,“不要做某事”也许会减轻内心的责任,但我们的人生是一场自我体验的过程,寻求内心的真实感受会让你之后的路不留遗憾。“做某事”为什么没有“不要做某事”有动力呢,也是因为一旦选择“做某事”后,外界要求你成功,那么无形当中会给你套上一层枷锁。看起来你可能会倾向于后者,虽然后者难以办到,但是越难办的事情,我们越是要尝试一下,不是吗?
你好,看了你的描述感觉到你很困惑,为什么不要做某事更让人想去做哪?
就像小时候,父母常告诉我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我们偏偏不听从,想要自己尝试一下!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的高等生物,创造了世界万物,改变了世界万物,其实都因为人有想象力,创造力,并用这些能力改变了世界,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而父母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出发,阻止小孩子做不能做的事,而小孩非要去做,是因为基于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驱使!是自身想要去做的,当然动力十足。
反观要做某事,通常都是主观不想去做而不得不去做的事!事情本身不具有吸引力,不想做,自然就没有动力。甚至不想做还要做,对事情产生了阻抗,就是逆反心理!
希望我的解释能让你理解!
您好,一个人觉得“不要做某事”比“要做某事”更有动力,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1. 损失厌恶心理:人们往往更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而不是渴望获得新的东西。“不要做某事”通常被视为避免损失或避免不良后果,这种对潜在损失的恐惧会激发更强的动力。
2. 明确的后果:“不要做某事”可能伴随着更清晰、更严重的负面后果。例如,“不要吸烟”,因为吸烟明确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这种明确而严重的后果会让人更有动力去避免。
3. 简单直接:“不要做某事”的指令往往更简单、明确,更容易理解和执行,从而让人觉得更有动力去遵循。
4. 过往的负面经验:可能曾经因为做了类似的事情而遭受了痛苦或挫折,所以“不要做”的提醒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回避意愿。
5. 社会压力和规范:某些行为被社会强烈反对或禁止,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会让人更有动力不去做。
“拒绝做某事比做某事更容易些”这一观点通常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规避风险、待在心理舒适区、避免责任感与期望、偏好即时满足等。
从你的文字看,好象有一些事情你想要去执行,但现在的动力、信心都还不足够。但是,在拒绝一些事情上面,你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都比较满意,你希望你自己在执行某件事情的时候,也能够如拒绝某事那样的有决心和动力,是这样的吗?
我很好奇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形成这样的想法的呢?这个想法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吗?
思考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帮助你明确自己的真实渴望,而正视自己的期待与目标,是行为改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