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我是壹点灵平台倾听师,愿我的陪伴给您带来温暖力量,让您有能量面对整个世界 我在平台等您
那你究竟在害怕什么在逃避什么不敢面对什么呢?你要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呢?另外如果你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那建议你去医院看看你自己是不是抑郁了
您好同学,看到你描述你刚大学毕业,但却对工作提不起兴趣是嘛,能感受到你当下的沮丧与担忧的心情。想和你一起探讨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想去找工作呢,是不知道自己做什么,还是说担心职场里的关系应付不了呢。 给你几个小建议:1.去梳理下自己从小到大对社会上哪方面职业比较感兴趣,自己喜欢什么,尝试先从自己喜欢的干起,哪怕是喜欢鲜花,去尝试卖卖鲜花,至少先让自己接触社会,并开心起来是最重要的,不要想的太远,一口吃个胖子,马上就找一个自己能一直长远干下去的发展前景又好的工作。 2.尝试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让亲朋好友带你一起去找工作面试工作,陪在你身边给你出谋划策,这样内心也有一些鼓励,慢慢也能面对社会了。 3.去大自然中释放出内心的压力与苦闷,对着空旷的大山喊出你内心害怕的东西,进而去挑战自己内心害怕不敢去工作的原因,突破它 进而慢慢走向社会。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不再逃避,直面内心的恐惧,找到适合的工作,每天开心积极向上,加油。
你好,能感受到我们内心对独立工作的害怕担忧,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想想看具体是哪些方面呢?建议可以纸张列出来。 我们看看列出的项目,那些我们想象的“可能会发生的”/“非常糟糕”的,也许并不会发生,近期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儿让自己产生这种恐惧感,具体是什么可以和老师们说说。 我非常理解我们此刻感到脆弱无力,觉得自己解决不了那些可能发生的恐惧,就先躲起来屏蔽外界,但是我们心情又很糟糕,内心的感受仿佛尝试引起我们的注意,说出那些感受,看到自己那些想法,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觉得不想面对呢?
你好! 缺少力量、想要逃避,我想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形。 我们从哪里获得力量呢。其实力量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身上。 重新建立自己与人与万事万物的连接,有助于我们获取能量。无论是跟好友的倾心交谈,还是通过一本书与作者的深入沟通;无论是畅快淋漓的跑步,还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都是你与这个世界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方式,都是你获取能量的途径。 期待你的更多的分享和交流。
你好!听起来你在逃避社会,逃避成长,你很孤立,很无助。22岁,青春才刚刚开始,多么令人羡慕的年龄。还有你知道很多人连大学都考不上。22岁大学毕业——光这两点我觉得你已经占优势了。已经有别人羡慕的条件了。害怕找工作,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个可以多说说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他会让你想到什么呢?
亲,既然大学毕业了 ,就该自己独立的面对生活 ,在面对生活以前,你一定是抵触的。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这样的过程 ,不要害怕也不要迷茫,一切都会好的 ,这个世界不是你能逃避就能逃避的 。 所以要勇敢的去面对,先从找工作开始,找到工作赚到钱才能自食其力 ,这也是你的兴趣的出发点 。 既然已经毕业了 ,再和家长伸手要钱,有点儿害羞了 ,所以不要总想着逃避 ,去面对找工作的困难 ,在这个困难中锻炼自己 ,勇敢的找出第一份工作 ,虽然它不是你最满意的工作,但是它是你锻炼的开始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王涵。 通过您的描述,您已经大学毕业,但是害怕找工作,不想要面对成长,每天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想要逃避。您现在一定是十分困惑无助的,非常能理解您现在的感受。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您不想找工作呢? 为什么不想面对成长呢? 您逃避的是什么呢? 是发生了什么事才让你有了逃避的想法呢? 一、兴趣环路:找到真正的兴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一种说法,叫做「找到你的目标」「找到你的兴趣」……英语里面也是一样的:to find your passion,找到你的激情所在。 这就导致了,许多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我的兴趣? 他们会觉得,这世界上一定存在着某件事情,是最适合自己的,我只有找到它,才能把它做好。我现在做得不好,只是因为没有找到最适合的那件事而已。 其实并不是这样。兴趣永远不是「找到」的,而是被「培养」出来的。 这就像感情一样。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契合的如同柏拉图所说的「灵魂的另一半」吗?——很遗憾,并没有这回事。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找到一个令自己心动的人,然后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种种不足、抵牾和摩擦,再慢慢为了对方而改变、调整、适应,磨去彼此相对的棱角,最终达到「契合」。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来不存在任何一步到位的情况。 同样,「兴趣」并不是一开始就摆在那儿,等着你去发现,而是在你一步步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你逐渐建立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联系,逐渐形成自己对世界的干预和影响 —— 这种影响反过来构成你的驱动力,这就是兴趣。 什么叫自我效能期望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特定的自信」—— 简而言之:认为自己擅长某项技能,在某个领域上能做得比别人好,这就是自我效能期望。 而结果期望,指的是对结果的预期和信念。一件事情,你预期到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对整个世界带来意义,这种结果期望就越强烈。 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会喜欢写作,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呢?一方面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擅长写作,能够把复杂的理论拆解开来,条分缕析地传达给读者,并得到反馈和肯定 —— 这是自我效能。 另一方面,对我而言,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习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帮助更多的人」的形式。我会绞尽脑汁去想,怎样使到这些思想被更多的人所看到、所了解到,怎样解决他们的困惑,怎样给到他们力量和启发?—— 这就是结果期望。 当这两个变量在某件事物上取得一致时,你就会体验到强烈的意义感(它很重要)、胜任感(我能完成它)、使命感(非我不可)—— 这就是兴趣。 二、目标环路:找到内心的渴望 你也许会注意到:在这模型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你和世界的联系。 无论是自我效能,还是结果期望,它们都基于「你和世界的联系」—— 「我能做到」,和「它能带来什么」,前提都是:我已经经历了很多事情,并且对这些事情有充分的认识。 问题也恰恰在这里: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恰好是把我们跟真实世界区隔开来的。 我们被告知,不需要去探索世界,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遵照一套已经被定下的规则就好。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这就导致了:我们直到大学毕业之前,对这个世界还一无所知;而毕业后,却立刻被抛进这个世界里面,被逼着去寻求「激情」「目标」「方向」……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我们已经习惯了「被安排」,很少有人能主动意识到,要自己去「安排」自己的命运。 所以,有非常多的人,一直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却以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也有非常多的人,在社会里摸爬打滚、兜兜转转,像无头苍蝇一样,好几年了才回过头发现,好像什么都没有积累下来…… 还有一些人,到了30多岁,成家立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内心深处,仍然有着深深的怀疑: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我一辈子就这样了吗? 这就是由于缺乏「自主性」所带来的「目标缺失」。也就是第二个环路:目标环路。 自主性是什么? 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认为「我能决定我的选择」,并基于这种动力不断前进的模式。是「我想做」,而不是「必须做」。 它基于两个因素。一部分,是由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所共同构筑起来的兴趣,这是内因;另一部分,是外在环境所造成的阻碍或支持,这是外因。 一个好的模式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有强烈的自信和好奇心,愿意去探索世界,也相信自己具备干预世界、影响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现实总会给我们一些机遇和出路,让我们有机会把想法「放大」,找到能够青睐它的人,去试一试它是否可行。 然而,真正的现实是:一方面,我们从小习惯了被规训,习惯了按照既定的道路去走,从没想过跳出来,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激情和好奇心(也许从来就没有过);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又阻力重重,我们不得不奔波于996、大城市的车水马龙里、家人的殷切期望和催婚里、社会比较里、「六个钱包」里…… 但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是「别人告诉你,你想要」的,非常非常关键 —— 绝大多数烦恼,其实都源于欲望和能力的不对等。 你真的需要拼尽全力去工作、去996、去获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吗?有时候并不一定。你真正想要的未必是一座大房子,也许只是一个能让自己过得舒服的房间。 有时候,分清楚内心的声音,把欲望稍微降低一点,会更加有利于我们从迷茫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发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所在。 三、成就环路:找到坚持做的动力 最后是第三个环路:成就环路 这是第三个环路给我们的重要启发:兴趣环路和目标环路帮助我们定位,而成就环路呢?帮助我们检验和修正这个定位。 它会通过经验,反作用于我们的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从而修正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简而言之:没有人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切都是在探索和试错中,不断培养和生成的。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条「S」形的路径 —— 我可能看不到终点在哪儿,但每往前走一步,我都可以根据环境给我的反馈,来判断「我有没有走在合适的道路上」。只要我能够及时调整方向,就一定能抵达目标。 另外,你可能会发现,在这个模型中,并没有「能力」的位置。为什么呢?是因为能力不重要吗? 其实不是的。如同「自主性」隐含在环境的影响里面,能力同样隐含在「成就 → 经验 → 自我效能/结果期望」这条环路之中。我们所实现的成就,内化为我们的经验,再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定位 —— 这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更新和迭代的过程。 有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能力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表明,在相似的能力水平下,自我效能感更强的个体,比起自我效能感弱的个体,表现会高出一截。 这种情形不断反复,通过成就环路,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构: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通过正反馈不断强化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其表现和能力,都会显著高于与他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人。 也就是说:认识自己,明确目标,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前提和动力。 有几点小小的建议,或许可以帮到你。 1. 发现自己的倾向 如兴趣、激情、目标……这些,都未必是能够「发现」的。但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发现的,那就是我们的倾向。 实际上,在你二十年的成长历程里,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你的人格已经被先天基因和成长环境塑造了一遍。在你跟外界交互的过程里,你已经有一些特质得到了反馈和强化,另一些特质被抑制。你要做的,就是去找到前者。 有些人可能能言善辩,特别擅于跟别人沟通;有些人可能非常细心,能体察到别人的情绪;有些人可能有很强的「钝感力」,不容易被打垮、击退……这些,都是你可以去发现和利用的「倾向」。 一般来说,我会建议对方从这三个方向去思考: 从小到大,我被夸奖、肯定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 有没有哪些工作我做起来最得心应手、最容易受到别人肯定的? 如果我能向身边的人「出售」我的时间,他们会愿意花钱让我来帮什么忙? 这可以帮你找到你擅长的特质,从而建立你的自我效能感,开启定位之旅。 2. 从微小的行动开始 我们总是觉得:喜欢一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好;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得好,学得快,我们才会喜欢上它。 所以,如何形成自己的兴趣?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去做你比较擅长、且你感到有意义的事情。一旦能够从中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反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它产生兴趣。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要急于求成,要充分利用「微小的成就感」,来训练我们的「奖赏回路」,建筑起足够持久和强力的价值感。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无论多么有趣的事情,你在做它的过程中,是感受不到快乐的 —— 因为你会投入在其中。此时此刻,快乐对你来说是一种干扰。只有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快乐呢?在你完成它的时候。 打过了一个小关卡,写了一篇很满意的短文,手头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尝试新的菜谱又取得了成功……很多时候,成就和价值感往往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正是它们,稳定地堆起了你的幸福感。 所以,找到你的倾向后,不妨在生活、工作中去创造机会,创造场景,做一些微小的事情,让你从中获得成就感,让它们成为你的基石,帮助你踏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3. 走出去,别待着不动 在建立定位的过程中,许多人缺的是什么呢? 跟世界的互动。 这就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越缺乏跟世界的互动,越感到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是「难以理解」的,从而,越发不敢走出去。碰到问题,要么求助别人、做伸手党,要么回避它、绕开它,始终不敢迈出自己的舒适区。 但这样一来,你也就把自己的世界,局限在小小的一片空间里了。你将永远无法建立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试着自己动手,去直面一些困难的问题,去做一些麻烦的事情,把它们解决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被动者问大的、空泛的问题 —— 我该怎么做?我应该如何选择?因为他们不愿意去思考;而主动者会问小的、明确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框架,需要的只是获取信息、来填补这个框架。 自我效能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对世界的探索,来自于你发现:「原来这一切也不过如此嘛,原来我也是可以做到的。」 4. 做不同,别追求最好 很多人常常有一种迷思:我也知道要走出去,要探索,要尝试……但是,我感觉自己就是初学者的水平,实在拿不出手,怎么办呢? 这就又陷入「终极问题」的陷阱了。我一定要准备完毕再出发吗?当然不是。准备是在路上。你不出发,就永远不会有「准备好」的时刻。 记住: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有效的成就和反馈,来强化「自我效能」,实现正向循环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最好吗?完全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体验到「我的行为有意义」的价值感。 所以,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追求不同,不要追求最好。 不妨想一想: 在你所处的环境里、行业里、领域里,大家都在一窝蜂扎向什么? 在这个趋势下,他们是否会忽略了什么? 在他们所忽略的可能性里面,又有哪些可能是有价值的,是你可以去垂直切入、深耕运作的? 当你跟别人不一样时,无需跟别人比较,你就是「最好」。 5. 多元化,别固步自封 对自己的警醒:在自己熟悉的模式中待太久,你就会习惯这种节奏,慢慢的,你的感知能力会变得迟钝,对外界的变化会充耳不闻,更别说改变自己去适应新变化。 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呢? 你可以试着去学习一些技能,无需精通,只需利用20%的业余时间去入门和涉猎即可。通过学习,去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和可能性范畴,接触到更多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试着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可以试着跳出自己现在的圈子,去寻找新的圈子、新的群体,去跟他们碰撞。 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的世界正在被一点一点打开,许多以前全然不曾了解过的社会规则和形态,逐渐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尝试,找到那个让自己觉得「最合适」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更新对自己的认识:你会更清楚地了解,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追求什么。 这些,都是为你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希望我的解答对您能有所启发,如有疑问可寻求平台专业老师的帮助,祝您生活愉快!
我是壹点灵平台倾听师,愿我的陪伴给您带来温暖力量,让您有能量面对整个世界 我在平台等您
那你究竟在害怕什么在逃避什么不敢面对什么呢?你要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呢?另外如果你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那建议你去医院看看你自己是不是抑郁了
您好同学,看到你描述你刚大学毕业,但却对工作提不起兴趣是嘛,能感受到你当下的沮丧与担忧的心情。想和你一起探讨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想去找工作呢,是不知道自己做什么,还是说担心职场里的关系应付不了呢。
给你几个小建议:1.去梳理下自己从小到大对社会上哪方面职业比较感兴趣,自己喜欢什么,尝试先从自己喜欢的干起,哪怕是喜欢鲜花,去尝试卖卖鲜花,至少先让自己接触社会,并开心起来是最重要的,不要想的太远,一口吃个胖子,马上就找一个自己能一直长远干下去的发展前景又好的工作。
2.尝试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让亲朋好友带你一起去找工作面试工作,陪在你身边给你出谋划策,这样内心也有一些鼓励,慢慢也能面对社会了。
3.去大自然中释放出内心的压力与苦闷,对着空旷的大山喊出你内心害怕的东西,进而去挑战自己内心害怕不敢去工作的原因,突破它 进而慢慢走向社会。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不再逃避,直面内心的恐惧,找到适合的工作,每天开心积极向上,加油。
你好,能感受到我们内心对独立工作的害怕担忧,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想想看具体是哪些方面呢?建议可以纸张列出来。
我们看看列出的项目,那些我们想象的“可能会发生的”/“非常糟糕”的,也许并不会发生,近期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儿让自己产生这种恐惧感,具体是什么可以和老师们说说。
我非常理解我们此刻感到脆弱无力,觉得自己解决不了那些可能发生的恐惧,就先躲起来屏蔽外界,但是我们心情又很糟糕,内心的感受仿佛尝试引起我们的注意,说出那些感受,看到自己那些想法,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觉得不想面对呢?
你好!
缺少力量、想要逃避,我想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形。
我们从哪里获得力量呢。其实力量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身上。
重新建立自己与人与万事万物的连接,有助于我们获取能量。无论是跟好友的倾心交谈,还是通过一本书与作者的深入沟通;无论是畅快淋漓的跑步,还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都是你与这个世界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方式,都是你获取能量的途径。
期待你的更多的分享和交流。
你好!听起来你在逃避社会,逃避成长,你很孤立,很无助。22岁,青春才刚刚开始,多么令人羡慕的年龄。还有你知道很多人连大学都考不上。22岁大学毕业——光这两点我觉得你已经占优势了。已经有别人羡慕的条件了。害怕找工作,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个可以多说说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他会让你想到什么呢?
亲,既然大学毕业了 ,就该自己独立的面对生活 ,在面对生活以前,你一定是抵触的。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这样的过程 ,不要害怕也不要迷茫,一切都会好的 ,这个世界不是你能逃避就能逃避的 。
所以要勇敢的去面对,先从找工作开始,找到工作赚到钱才能自食其力 ,这也是你的兴趣的出发点 。
既然已经毕业了 ,再和家长伸手要钱,有点儿害羞了 ,所以不要总想着逃避 ,去面对找工作的困难 ,在这个困难中锻炼自己 ,勇敢的找出第一份工作 ,虽然它不是你最满意的工作,但是它是你锻炼的开始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王涵。
通过您的描述,您已经大学毕业,但是害怕找工作,不想要面对成长,每天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想要逃避。您现在一定是十分困惑无助的,非常能理解您现在的感受。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您不想找工作呢?
为什么不想面对成长呢?
您逃避的是什么呢?
是发生了什么事才让你有了逃避的想法呢?
一、兴趣环路:找到真正的兴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一种说法,叫做「找到你的目标」「找到你的兴趣」……英语里面也是一样的:to find your passion,找到你的激情所在。
这就导致了,许多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我的兴趣?
他们会觉得,这世界上一定存在着某件事情,是最适合自己的,我只有找到它,才能把它做好。我现在做得不好,只是因为没有找到最适合的那件事而已。
其实并不是这样。兴趣永远不是「找到」的,而是被「培养」出来的。
这就像感情一样。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契合的如同柏拉图所说的「灵魂的另一半」吗?——很遗憾,并没有这回事。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找到一个令自己心动的人,然后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种种不足、抵牾和摩擦,再慢慢为了对方而改变、调整、适应,磨去彼此相对的棱角,最终达到「契合」。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来不存在任何一步到位的情况。
同样,「兴趣」并不是一开始就摆在那儿,等着你去发现,而是在你一步步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你逐渐建立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联系,逐渐形成自己对世界的干预和影响 —— 这种影响反过来构成你的驱动力,这就是兴趣。
什么叫自我效能期望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特定的自信」—— 简而言之:认为自己擅长某项技能,在某个领域上能做得比别人好,这就是自我效能期望。
而结果期望,指的是对结果的预期和信念。一件事情,你预期到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对整个世界带来意义,这种结果期望就越强烈。
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会喜欢写作,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呢?一方面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擅长写作,能够把复杂的理论拆解开来,条分缕析地传达给读者,并得到反馈和肯定 —— 这是自我效能。
另一方面,对我而言,写作不仅仅是一个习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帮助更多的人」的形式。我会绞尽脑汁去想,怎样使到这些思想被更多的人所看到、所了解到,怎样解决他们的困惑,怎样给到他们力量和启发?—— 这就是结果期望。
当这两个变量在某件事物上取得一致时,你就会体验到强烈的意义感(它很重要)、胜任感(我能完成它)、使命感(非我不可)—— 这就是兴趣。
二、目标环路:找到内心的渴望
你也许会注意到:在这模型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你和世界的联系。
无论是自我效能,还是结果期望,它们都基于「你和世界的联系」—— 「我能做到」,和「它能带来什么」,前提都是:我已经经历了很多事情,并且对这些事情有充分的认识。
问题也恰恰在这里: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恰好是把我们跟真实世界区隔开来的。
我们被告知,不需要去探索世界,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遵照一套已经被定下的规则就好。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这就导致了:我们直到大学毕业之前,对这个世界还一无所知;而毕业后,却立刻被抛进这个世界里面,被逼着去寻求「激情」「目标」「方向」……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我们已经习惯了「被安排」,很少有人能主动意识到,要自己去「安排」自己的命运。
所以,有非常多的人,一直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却以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也有非常多的人,在社会里摸爬打滚、兜兜转转,像无头苍蝇一样,好几年了才回过头发现,好像什么都没有积累下来……
还有一些人,到了30多岁,成家立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内心深处,仍然有着深深的怀疑: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我一辈子就这样了吗?
这就是由于缺乏「自主性」所带来的「目标缺失」。也就是第二个环路:目标环路。
自主性是什么?
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认为「我能决定我的选择」,并基于这种动力不断前进的模式。是「我想做」,而不是「必须做」。
它基于两个因素。一部分,是由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所共同构筑起来的兴趣,这是内因;另一部分,是外在环境所造成的阻碍或支持,这是外因。
一个好的模式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有强烈的自信和好奇心,愿意去探索世界,也相信自己具备干预世界、影响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现实总会给我们一些机遇和出路,让我们有机会把想法「放大」,找到能够青睐它的人,去试一试它是否可行。
然而,真正的现实是:一方面,我们从小习惯了被规训,习惯了按照既定的道路去走,从没想过跳出来,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激情和好奇心(也许从来就没有过);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又阻力重重,我们不得不奔波于996、大城市的车水马龙里、家人的殷切期望和催婚里、社会比较里、「六个钱包」里……
但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是「别人告诉你,你想要」的,非常非常关键 —— 绝大多数烦恼,其实都源于欲望和能力的不对等。
你真的需要拼尽全力去工作、去996、去获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吗?有时候并不一定。你真正想要的未必是一座大房子,也许只是一个能让自己过得舒服的房间。
有时候,分清楚内心的声音,把欲望稍微降低一点,会更加有利于我们从迷茫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发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所在。
三、成就环路:找到坚持做的动力
最后是第三个环路:成就环路
这是第三个环路给我们的重要启发:兴趣环路和目标环路帮助我们定位,而成就环路呢?帮助我们检验和修正这个定位。
它会通过经验,反作用于我们的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从而修正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简而言之:没有人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切都是在探索和试错中,不断培养和生成的。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条「S」形的路径 —— 我可能看不到终点在哪儿,但每往前走一步,我都可以根据环境给我的反馈,来判断「我有没有走在合适的道路上」。只要我能够及时调整方向,就一定能抵达目标。
另外,你可能会发现,在这个模型中,并没有「能力」的位置。为什么呢?是因为能力不重要吗?
其实不是的。如同「自主性」隐含在环境的影响里面,能力同样隐含在「成就 → 经验 → 自我效能/结果期望」这条环路之中。我们所实现的成就,内化为我们的经验,再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定位 —— 这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更新和迭代的过程。
有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能力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表明,在相似的能力水平下,自我效能感更强的个体,比起自我效能感弱的个体,表现会高出一截。
这种情形不断反复,通过成就环路,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构: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通过正反馈不断强化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其表现和能力,都会显著高于与他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人。
也就是说:认识自己,明确目标,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前提和动力。
有几点小小的建议,或许可以帮到你。
1. 发现自己的倾向
如兴趣、激情、目标……这些,都未必是能够「发现」的。但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发现的,那就是我们的倾向。
实际上,在你二十年的成长历程里,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你的人格已经被先天基因和成长环境塑造了一遍。在你跟外界交互的过程里,你已经有一些特质得到了反馈和强化,另一些特质被抑制。你要做的,就是去找到前者。
有些人可能能言善辩,特别擅于跟别人沟通;有些人可能非常细心,能体察到别人的情绪;有些人可能有很强的「钝感力」,不容易被打垮、击退……这些,都是你可以去发现和利用的「倾向」。
一般来说,我会建议对方从这三个方向去思考:
从小到大,我被夸奖、肯定得最多的地方是什么?
有没有哪些工作我做起来最得心应手、最容易受到别人肯定的?
如果我能向身边的人「出售」我的时间,他们会愿意花钱让我来帮什么忙?
这可以帮你找到你擅长的特质,从而建立你的自我效能感,开启定位之旅。
2. 从微小的行动开始
我们总是觉得:喜欢一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好;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得好,学得快,我们才会喜欢上它。
所以,如何形成自己的兴趣?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去做你比较擅长、且你感到有意义的事情。一旦能够从中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反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它产生兴趣。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要急于求成,要充分利用「微小的成就感」,来训练我们的「奖赏回路」,建筑起足够持久和强力的价值感。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无论多么有趣的事情,你在做它的过程中,是感受不到快乐的 —— 因为你会投入在其中。此时此刻,快乐对你来说是一种干扰。只有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快乐呢?在你完成它的时候。
打过了一个小关卡,写了一篇很满意的短文,手头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尝试新的菜谱又取得了成功……很多时候,成就和价值感往往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正是它们,稳定地堆起了你的幸福感。
所以,找到你的倾向后,不妨在生活、工作中去创造机会,创造场景,做一些微小的事情,让你从中获得成就感,让它们成为你的基石,帮助你踏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3. 走出去,别待着不动
在建立定位的过程中,许多人缺的是什么呢?
跟世界的互动。
这就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越缺乏跟世界的互动,越感到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是「难以理解」的,从而,越发不敢走出去。碰到问题,要么求助别人、做伸手党,要么回避它、绕开它,始终不敢迈出自己的舒适区。
但这样一来,你也就把自己的世界,局限在小小的一片空间里了。你将永远无法建立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试着自己动手,去直面一些困难的问题,去做一些麻烦的事情,把它们解决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被动者问大的、空泛的问题 —— 我该怎么做?我应该如何选择?因为他们不愿意去思考;而主动者会问小的、明确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框架,需要的只是获取信息、来填补这个框架。
自我效能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对世界的探索,来自于你发现:「原来这一切也不过如此嘛,原来我也是可以做到的。」
4. 做不同,别追求最好
很多人常常有一种迷思:我也知道要走出去,要探索,要尝试……但是,我感觉自己就是初学者的水平,实在拿不出手,怎么办呢?
这就又陷入「终极问题」的陷阱了。我一定要准备完毕再出发吗?当然不是。准备是在路上。你不出发,就永远不会有「准备好」的时刻。
记住: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有效的成就和反馈,来强化「自我效能」,实现正向循环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最好吗?完全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体验到「我的行为有意义」的价值感。
所以,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追求不同,不要追求最好。
不妨想一想:
在你所处的环境里、行业里、领域里,大家都在一窝蜂扎向什么?
在这个趋势下,他们是否会忽略了什么?
在他们所忽略的可能性里面,又有哪些可能是有价值的,是你可以去垂直切入、深耕运作的?
当你跟别人不一样时,无需跟别人比较,你就是「最好」。
5. 多元化,别固步自封
对自己的警醒:在自己熟悉的模式中待太久,你就会习惯这种节奏,慢慢的,你的感知能力会变得迟钝,对外界的变化会充耳不闻,更别说改变自己去适应新变化。
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呢?
你可以试着去学习一些技能,无需精通,只需利用20%的业余时间去入门和涉猎即可。通过学习,去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和可能性范畴,接触到更多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试着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可以试着跳出自己现在的圈子,去寻找新的圈子、新的群体,去跟他们碰撞。
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的世界正在被一点一点打开,许多以前全然不曾了解过的社会规则和形态,逐渐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尝试,找到那个让自己觉得「最合适」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更新对自己的认识:你会更清楚地了解,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追求什么。
这些,都是为你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希望我的解答对您能有所启发,如有疑问可寻求平台专业老师的帮助,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