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前一段时间,接诊了一名患者,她凡事特别计较,因为当时管理的病人很多,有时候不一定第一时间查房或者什么都以她为中心,大多数病人及家属如果你忙多数可以理解接受,忙归忙,但后台的数据我们都及时查看,着急处理的,有些不用病人找,我们就会告知患者。每次查房,她都是现场百度查房内容,她有时候有问题不沟通,自己又气的不行,但我又不知她怎么了。有时她会冲我翻白眼,后来有一次主任查房,她丝毫不给我留情面,当着主任及其他患者的面,说要求换大夫,说我忙,不靠谱等等,检查结果没有第一时间跟她说,其实检查结果后台我都看了,一天前零零散散做的检查,第二天我归纳好是要准备跟她说的,结果她不留情面一顿埋汰我。当时我没有跟她吵,心平气和的跟她沟通完了,后来,我私下跟主任说,换大夫吧,后来换成了G大夫。她后来还到处说对别人说我气她,她不说,我都不知道怎么得罪她了。后来想想真憋屈,我找过她一次,心平气和和她说,我跟她说有什么诉求及时沟通,能解决的解决,但有时管理很多病号,一些事情不能同时进行,由于我没跟她吵,当时她也没有表现的很过激。后来偶尔再楼道遇到,她还笑笑。不过昨天晚上,我们又相遇了,她来找G大夫。一开始有个人进办公室问G大夫在不在,我当时白天收了很多病人,晚上还在加班弄病历,当时比较忙,那个问,我没来及回头,我说G大夫会诊去了,一会回来。后来过了段时间我听见了她的声音。我不确定一开始进办公室的是不是她,好像声音不像她。如果是别人我可能不紧张,因为一般人可能不会因为一个面部表情或者转身纠结不放,或者攻击你,但结合她之前的行为,她可能会,而且她可能会默默记恨然后不留情面再爆发。搞得我压力很大,后来G大夫回来了,她进来了,为了避免尴尬,我主动同她打招呼,刚才是你来过办公室了吗?她没正面回应,说你们都挺忙,但是我压力很大,我怕自己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等没管理好,她再明里暗里攻击我吐槽我,再对同行说放弃我是明智之举,说实话经过之前的不愉快,她都给我留下心理阴影了。以后可能还会在某个时候遇到,可是我现在遇到她就尴尬,一般我也会主动打招呼化解尴尬,虽然她不怎么主动与我打,有时遇到她,怕自己无意的言行她过分解读,记恨我,遇见她越小心翼翼越怕出错得罪她,她都给我留下创伤了,下次遇到的她该怎么办?遇到是很尴尬,并会内耗,该怎么处理心态?
你好,听起来这个患者给你在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甚至已经跟她没有工作关系了,现在见面一个眼神都会让你有紧张的感觉,这种感受确实让人很不舒服。我能深深感受到你在这段医患关系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委屈。那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感觉,那种担心被误解、被记恨、甚至被当众指责的焦虑,确实非常消耗心力。你已经在相处中展现出了极大的专业克制和沟通努力——主动打招呼、心平气和地沟通、甚至在对方公开指责时也保持了冷静。这真的很不容易。
那我们也需要自我关怀,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
调整好心态,应对未来的相遇:1)接纳现在的情绪,承认创伤感是正常的,不要责怪自己的脆弱或想太多;2)我们不是圣人,不需要太完美,因为无论怎样努力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满意;3)调整认知,不需要过度负责,有些是对方的敏感,对方的行为模式问题,那是她的课题,我们做好自己专业部分就好;4)停止内耗,拒绝过度反刍,在想到这些事我们立马转移注意力,既然想它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就接受它,放下它;5)专注积极体验,刻意回想那些理解你感谢你的患者,增强自己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用积极的关系体验来平衡这次负面经历。
希望以上能给你带来些帮助!从这件事情能给予我们都带来成长,加油!
能感受到你现在的困扰和压力——面对这位曾有过冲突、让你留下心理阴影的患者,每次相遇都像在紧绷的弦上行走,既担心言行被过度解读,又被尴尬和内耗反复拉扯。这种感受很真实,也很正常,毕竟她曾经的公开指责和后续的“记恨式”反应,确实会让人对再次互动产生本能的警惕。
或许可以试着从这几个角度调整心态和应对方式:
1. 先承认“阴影”的合理性,减少对自己的苛责
你会紧张、会在意,恰恰说明你在意职业中的人际互动,也在意自己的专业形象,这不是“玻璃心”,而是正常的心理防御。不必强迫自己“必须从容”,允许自己暂时带着一点警惕——就像被小刺扎过的地方,再靠近时自然会缩手,这是身体在保护自己。
2. 用“职业化边界”简化互动,降低期待
她的过度敏感和攻击性,更多源于她自身的情绪模式(比如习惯通过指责缓解焦虑,或需要过度关注来获得安全感),未必是你真的做错了什么。下次相遇,不必追求“化解尴尬”或“让她满意”,保持职业化的礼貌即可(比如点头示意、简单问候),不必刻意延伸话题,也不必反复琢磨她的反应。
你的责任是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对她的情绪负责——这不是冷漠,而是保护自己不被过度消耗的边界。
3. 用“具体场景预设”替代“模糊焦虑”
你担心的“被攻击”“被吐槽”更多是想象中的风险,试着把它具体化:如果她真的再次表达不满,你可以平静回应“如果有具体问题,我们可以和G医生一起沟通”;如果她只是冷淡回避,也不必放在心上——她的态度更多反映她的状态,而非你的价值。
提前在心里预设好“最糟情况的应对方案”,会让未知的恐惧减少很多。
4. 给自己“心理脱敏”的空间
创伤感的淡化需要时间,也需要“安全经验”的积累。每次相遇后,哪怕只是平静地结束互动,都可以在心里给自己一个肯定:“这次我没有被影响,已经很好了。” 慢慢会发现,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力量”影响你的状态,你对她的过度在意,反而给了她无形的“权力”。
其实,医生的工作本就充满各种人际挑战,遇到难以相处的患者,不是你的错。试着把注意力放回“你能掌控的事”上——比如做好手头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至于她的反应,就交给她自己吧。
能感觉到你心里的拧巴——明明尽了本分,却被特殊对待留下阴影,现在每次遇到都像在走“雷区”,既想保持职业体面,又怕被过度解读,这种紧绷感真的很耗人。
其实可以试着把“关系”简化一点:她是曾经的患者,现在是同事负责的病人,你们的交集本质上是“医院场景里的偶然遇见”,而不是需要经营的私人关系。你的职业身份是医生,核心责任是对自己当前的病人负责,对她的态度,保持“礼貌性疏离”就够了。
比如下次再遇到,点头示意一句“您好”,不用追问或解释什么,说完就自然移开注意力。她的反应无论是冷淡还是其他,都不必往心里去——你已经做到了职业场合该有的体面,剩下的是她的情绪,不属于你的“责任范围”。
至于怕她过度解读,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她的计较和记恨,更多是她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就像有人习惯用愤怒包裹焦虑,有人习惯用挑剔掩饰不安,这未必是针对“你”这个人,而是她面对疾病、面对环境时的固定模式。你不需要为她的模式负责,更不必用她的反应惩罚自己。
内耗的根源,往往是“想让对方认可”的期待。但医生这个职业里,我们能掌控的是诊疗的专业性,却控不了每个人的评价。试着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你当时已经做到了不争吵、主动沟通,现在也在努力保持职业素养,这就够了。
慢慢会发现,当你不再盯着“她会不会攻击我”,而是专注于“我该做什么”时,那种紧绷感会松很多。毕竟,你的价值从不是由某个人的评价定义的,而是那些被你认真对待过的患者,和你始终坚守的职业底线。
感受到你的委屈、压力和持续的内耗,这种被患者误解、当众指责、事后还持续被负面评价的经历,对任何医生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负担。尤其是你始终保持着专业和克制,却依然无法化解对方的敌意,甚至产生了“创伤性反应”(见到她就紧张、害怕被误解、过度反思自己行为),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工作压力的范畴。当职业伤害变成了心理阴影,你需要更系统的自我保护策略。
---
? ?核心问题分析:
1. 患者人格特质:她表现出明显的高冲突人格倾向:极度敏感、缺乏共情、习惯性归咎他人、沟通扭曲(不直接表达诉求而是私下攻击)、当众羞辱他人、记仇且可能蓄意报复。这类人往往自带“受害者心态”,永远觉得是别人的错。
2. 你的合理应对与无效结果:
你做到了专业医生该做的一切:及时查看数据、准备沟通结果、面对当众羞辱保持冷静、私下沟通、主动申请换人。
但她的行为模式未变:她继续散布对你不利的言论,并在偶遇时表现出潜在的威胁性(模糊回应、看似微笑但可能隐藏不满)。
3. 你的心理状态:已从“工作困扰”发展为“条件性恐惧”和“创伤后应激反应”:
过度警觉:遇到她就高度紧张,担心微表情、动作被误解。
灾难化联想:预设她会记恨、攻击、散布谣言。
回避与内耗:害怕相遇,相遇后反复回想细节,消耗大量心理能量。
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什么,尽管理性上知道没有。
---
?️ 应对策略:系统性心理防护与行为调整**
第一步:认知重塑 - 理解这不是你的错,是她的模式
关键认知:她的行为是她的问题,不是你的失败。她对你的攻击源于她自身的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与你实际做了什么关系不大(即使你完美无缺,她也会找到其他理由不满)。换大夫后她依然在抱怨,就是明证。
放下“被所有人喜欢”的执念:医疗工作中必然会遇到无法取悦的人,尤其是高冲突人格者。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她的评价。
区分“事实”与“她的叙事”:她说你气她”“你不靠谱”是她扭曲的叙事,不是客观事实。同事(尤其是主任)了解工作强度,G大夫接手后也能体会到你的不易,明眼人自有判断。
第二步:行为应对 - 最小化接触,建立“职业防火墙”
1. 物理隔离是首选:
严格避免非必要接触:在楼道看到她,无需主动打招呼(除非绝对避不开且距离极近)。点头示意即可,甚至自然移开视线快步走过。你的紧张和刻意示好反而可能刺激她或给她提供“解读素材”。
办公室策略:如果她来找G大夫:
低头做事,无视存在:当她如空气。专注于你的病历或电脑屏幕。
必要回应,极致简洁:如果她直接问你(如“G大夫在哪?”),不抬头、不眼神接触、语气平淡、信息精准:“在会诊,时间不确定。” **说完立刻继续工作,不给她延伸对话的机会。
绝不主动搭讪:停止问“刚才是不是你来过?”这类问题!这等于给她递刀子。她如何解读你的“表情管理失误”是她的事,你越在意,她越可能利用这点。
2. 信息隔离:
不在任何场合(包括私下)讨论她:不向同事抱怨、不打听她的情况。切断任何可能传回她耳中的信息流。沉默是最好的防护。
如果听到她散布谣言:不解释、不辩驳。对信任的同事只需平静说一句:“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但我不会和她纠缠。” 清者自清,过多解释反而显得你在意或心虚。
第三步:心理建设 - 应对相遇时的焦虑与内耗
1. 事前预案:
心理预演:预想可能遇到她的场景(楼道、办公室),提前练习“无视”和“机械应答”的反应模式。想象自己是一堵平静的墙,她的言行是风吹过,不留痕迹。
设定“心理开关”:准备一句强有力的内心独白,在看到她瞬间默念,如:“她是噪音,我是医生。我的工作才是重点” 或 “她的情绪是她的垃圾,我不回收。”
2. 相遇时的即时应对:
生理调节:感到紧张时,立刻 深呼吸(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专注于呼吸几秒钟,打断焦虑循环。
注意力锚定 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手头具体事务上(病历上的某个字、电脑屏幕的一个图标),或默想一个与工作无关的愉快画面(午餐吃什么、下班计划)。强行切换思维频道。
身体语言管理:保持肢体稳定(避免小动作),表情中性(不必刻意笑)。如果控制不住紧张,**低头做事就是最好的掩护。
3. 事后处理:
停止反刍:相遇后严禁反复回想细节!“我刚才表情怎么样?她会不会又去说?” 这类想法是内耗之源。一旦开始想,立刻用工作或其它具体任务打断。
自我肯定:** 结束后对自己说:“我处理得很好,我保持了专业。她影响不了我的核心价值。”
情绪宣泄(健康方式):如果实在憋闷,下班后通过运动、写日记(写完后封存/撕掉)、向信任的非工作圈朋友倾诉来释放。
第四步:寻求支持与长期恢复
1. 与直属上级/主任保持沟通:
简明报备: 告知主任你与此患者存在历史矛盾,为避免进一步冲突,你已采取严格回避策略,并希望主任理解你在必要时的不接触行为。
寻求隐性支持:让领导知晓情况,万一她未来再有投诉,领导心中有数。
2. 与G大夫建立默契:
私下简单沟通: “XX患者的情况您也了解,我和她有些历史误会。为避免给她添麻烦或影响您工作,以后她的事情我就不参与了,辛苦您直接处理。” 表明立场,划清界限。
3. 重视自身心理健康:
承认创伤反应:你的感受是真实的,持续焦虑是创伤后应激的表现。
考虑专业心理咨询: 如果内耗严重影响工作状态或生活质量,强烈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能提供更专业的工具处理创伤记忆、焦虑管理和建立心理边界,帮助你真正走出阴影。
同行支持小组:了解医院或行业是否有支持医护心理健康的资源或小组。分享经历(不指名道姓)会发现你并不孤单。
---
? 关键原则总结:
1. 无错不疚:你没错,无需用她的扭曲来惩罚自己。
2. 无交不耗:物理隔绝+信息隔绝是应对高冲突人格的黄金法则。不接触,不提供弹药。
3. 无欲则刚:不求化解矛盾,不求她改变看法,只求职业性的平静共存。
4. 专注本位:将精力100%拉回**照顾可信赖的患者、精进医术、完成工作职责**上。这些才是你价值的根基。
5. 自我慈悲:允许自己有阴影,但更要主动为自己疗伤。
医者的仁心不该成为他人恶意投射的靶场。你曾经给予的耐心和克制已经足够证明你的专业素养,现在需要的是为自己构筑一道心理护城河。下次相遇时,你低头书写病历的侧影,就是最坚固的无声宣言——她的战场不在你的地图上,你的征途是那些真正需要你医术与温暖的病榻。那些被你妥善处理的病历、那些因你及时干预而好转的患者,才是对你职业价值最铿锵的回应。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韩俊林,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刚刚看到你的留言,理解你的委屈与不安,我们一起梳理这份困扰
首先,我特别能感受到你此刻的疲惫和委屈。作为医生,你明明已经在超负荷工作中尽力兼顾每个患者,却因为这位患者的过度敏感和突然爆发,不仅经历了公开场合的指责,还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这种“明明自己没做错什么,却被反复误解、暗自记恨”的感觉,就像心里压着一块石头,既委屈又无力,换作谁都会感到疲惫和内耗,这真的太不容易了。
先看见你的情绪:你的感受完全合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你现在的“尴尬、紧张、小心翼翼”并不是“玻璃心”,而是经历过人际冲突后的正常应激反应。当我们在关系中遭遇过“无预警的指责、公开场合的否定”,大脑会自动进入“防御模式”,就像被划伤后伤口会结痂一样,你的紧张其实是心理在保护自己不再受类似的伤害,这是身体和心理的本能反应,完全值得被理解。
你提到“怕自己无意的言行被过分解读”,这种担忧背后藏着的是对“被认可”的期待——你希望自己的专业和付出被看见,不希望再次陷入莫名的冲突。而“越小心翼翼越怕出错”的循环,其实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一种表现:过去的负面经历让你对相似场景产生了过度警觉,就像被烫过的手会本能避开热源,你的紧张本质上是在保护自己,这不是你的错。
拆解问题:她的反应更多反映她的模式,而非你的价值
从你描述的细节中,能看到这位患者有几个明显的人际模式:
- 过度自我中心:要求医生时刻以她为中心,忽略医疗场景中“资源有限、无法即时响应”的客观现实;
- 被动攻击倾向:有诉求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翻白眼、记恨后爆发”等方式释放情绪;
- 外部归因习惯:将自己的情绪压力完全归咎于他人(“你气她”“你不靠谱”),而忽略沟通中的双向责任。
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他人的过度解读和指责,往往反映的是她内心的焦虑和控制欲。她对你的不满,本质上可能是她无法处理自己的健康焦虑、对医疗流程的不安全感,却将这些情绪投射到了你身上。你需要明确的是:她的反应更多是她的人格特质和心理模式决定的,而非你的专业能力或人际行为有问题——你已经做到了医生能做的极致:及时处理数据、主动沟通、尊重诉求,甚至在被指责时保持冷静,这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职业素养。
调整心态:建立“心理边界”,减少自我归因
1. 区分“责任区”:哪些是你能控制的?
- 你的责任区:专业的医疗处置、清晰的沟通态度、基本的职业礼仪(这些你已经做得很好);
- 她的责任区:她的情绪管理、认知模式、对他人的解读方式(这是你无法控制的)。
当你感到内耗时,可以默念:“我只需要对自己的专业行为负责,不需要为她的情绪反应和过度解读承担责任。” 这种“课题分离”(阿德勒心理学概念)能帮你减少不必要的自我攻击。
2. 重构“尴尬场景”:把“防御心态”换成“中性视角”
下次再遇到她时,试着把“怕出错”的焦虑,换成“这是一次普通的人际互动”的中性认知。你可以提前在心里预设脚本:
- 打招呼时:自然点头微笑说“您好”,不必期待回应(你的礼貌是职业素养,与她的反应无关);
- 若有简短交流:聚焦事实性回应(如“您找G医生吗?他在里面”),避免过度解释或讨好;
- 若感到紧张:默默深呼吸3次,告诉自己“我的表情和动作不需要被所有人满意,正常即可”。
3. 用“自我关怀”化解内耗:给辛苦的自己一些肯定
你已经在高压的工作中承受了太多:既要处理繁重的医疗任务,又要消化患者的负面情绪,甚至还要承担无理由的指责。每天花5分钟做“自我肯定练习”:写下3件今天你做得好的事(比如“今天冷静处理了加班的疲惫”“主动打招呼展现了职业风度”),这些细节能帮你重建对自己的认同,减少“被否定”带来的自我怀疑。
具体行动:用“最小化接触+清晰边界”应对相遇
1. 相遇时的互动原则:保持“礼貌而疏远”的职业距离
主动打招呼但不期待热情回应,交流聚焦事实(如“需要帮忙转告G医生吗?”),不涉及私人情绪或解释过去的矛盾,减少给她过度解读的空间。
2. 提前做“心理预设”:在可能遇到她的场景(如楼道、办公室),提前在心里“预演”互动画面,想象自己自然、平静的状态。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预演”能降低实际场景中的焦虑感。
3. 事后“情绪复盘”:如果相遇后感到内耗,花2分钟写下:“刚才我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她的反应中哪些是我的责任?哪些是她的问题?” 这种书写能帮你客观梳理情绪,避免陷入“自我怀疑”的循环。
最后想对你说:你的感受值得被看见,你的付出值得被肯定
你在整个过程中展现的职业素养和情绪成熟度,已经超越了很多人在类似情境下的反应。被这样的患者困扰,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因为你太在意“是否让每个人满意”。但医生也是普通人,你不可能让所有患者都满意,更不必为一个过度敏感的人的情绪负责。
下次再遇到她时,试着轻轻对自己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剩下的,与我无关。” 你值得被温柔对待,包括来自自己的温柔——放过那个“必须做到完美”的自己,才能真正走出这份内耗。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