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对一些声音敏感

匿名  

就是对那种黏糊糊的哭声抱怨声,还有叹气声很敏感,有时舍友在旁边打电话和别人哭,我就觉得浑身四肢不自在,都想拳打脚踢那种难受,像听到了指甲挂黑板那种感受,会变得暴躁,我有时都很怕要控制不住尖叫起来

回答
最佳答案
王易安心理咨询师

很理解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你的反应并非矫情,而是身体本能反应出的一种需要疗愈的提醒。


可能性①——对哭声、抱怨声、叹气声感到强烈的生理与情绪冲击,有可能是听觉过敏(感觉处理敏感)的表现,可能与你听觉神经通路的异常激活有关,触发了你的厌恶性条件反射。

可能性②——也可能是一种与创伤经历关联的情绪泛化,如果你曾经经历类似的情形,这些声音可能激活潜在的情绪记忆,引发失控感甚至攻击冲动。

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压抑,可能会引发强烈的躯体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强行压抑自控不如进行疏导和疗愈——


从短期来看,当声音触发强烈不适时,建议优先稳定身心状态,进行一下有意识的“危机干预”,比如:

①带隔音耳塞或降噪耳机

②戴耳机听白噪音覆盖刺激源

③快速离开现场,进行(3+2+4)深呼吸等放松调整。

④使用安全替代行为,如果想要尖叫,可以快速撕废纸、捶打枕头,避免冲动或强行压抑

⑤尝试进行环境控制。在室友可能有意愿配合的情况下,尝试与室友协商,对方的“情绪电话”在私密空间进行,划定心理安全区。



而从长期来看,如果想要进行比较有效的疗愈,建议尝试“神经敏感性调节”和“情绪认知重构”,可以从一些小事开始, 比如:

①记录声音触发日记。记下每次反应的强度、躯体感受和联想记忆,逐步发现其中的潜在规律。

②建立安全信号。选一个象征平静和安全的物品,比如定义一个阿贝贝,每一次遇到这样的庆幸,握紧它提醒自己“此刻我是安全的”。

③认知锚定。设定5分钟为一个心理承受单元,用时钟分割时间,每段结束后奖励自己,持续降低焦虑感。

④尝试进入沉浸式心流状态。尝试进行高专注度的活动,如画画、听有声书、看小说、做数独等,通过“认知资源竞争”抑制噪音感知,可降低烦躁感。

⑤各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我感受到你也许很在安全的关系中被疗愈,克服一个个生活中出现的小问题,正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阶梯,加油哦❤️

9个回答
朱晓宁心理咨询师

下午好。

这些声音让你想到什么,或者感受到什么。

愿意的话,可以展开说说。

唐建梅心理咨询师

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对现在的影响有多大?

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只是轻微的,找个咨询师聊聊;

如果比较严重,可以去当地的精神卫生中旬或者是三甲医院精神科看看。

宗树娟心理咨询师

体会起来那种哭声让您感到不安,似乎牵动了您的心弦,您很敏锐的觉察到了,如果需要进一步探索请和我私聊。我们一起面对和梳理。

阳莲华心理咨询师

看看当时的情况是否可以避开那个环境,这样会不会觉得好受一点?

嘉宁心理咨询师

你描述的这种反应非常真实,也很常见——对特定声音(尤其是带有情绪宣泄性质的声音)产生强烈的生理性不适甚至愤怒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恐音症"(Misophonia)**。这是一种对特定声音的过度敏感反应,可能伴随焦虑、烦躁甚至攻击性冲动。
关于你的体验,可能需要了解几点:
1)这不是性格问题或情绪控制能力差

恐音症是大脑对声音的异常处理机制导致的,和意志力无关。当听到触发声音时,大脑的杏仁核(情绪中枢)会过度激活,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所以想尖叫或攻击的冲动是生理性的。
常见触发声音

2)除了哭声、叹气声,很多人还对咀嚼声、吸鼻涕声、键盘敲击声等敏感。你提到的"指甲刮黑板"类比很准确——这类声音会直接刺激神经。
暴躁和恐惧是典型反应

3)害怕自己失控、担心伤害他人或破坏物品,这种焦虑会进一步加剧情绪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可以尝试的应对方法:

(1)物理隔离
戴降噪耳机(推荐有白噪音或粉噪音功能的),或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掩盖环境声。即使不播放声音,耳机的物理阻隔也能减少声音传入。
(2) 预设"逃生计划"
和舍友沟通一个暗号(比如敲墙两次),当你需要安静时可以示意她们暂时回避。这能帮你避免情绪爆发。
(3)即时冷静技巧
当感到烦躁时,立刻做需要专注力的事:用力捏解压球、用指甲在软胶上划(安全替代尖叫)、快速搓手直到发热。这些动作能转移神经系统的注意力。

如果情况严重影响到生活,建议去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评估,排除伴随的焦虑症或神经敏感性问题。你并不孤单,这种困扰真实存在且值得被认真对待。你的反应不是"矫情",而是大脑在保护你时过度敏感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后,这种敏感性是可以逐渐改善的。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建议,可以告诉我你的日常场景(比如宿舍/图书馆/家里),我们可以一起设计应对策略。

卜彬心理咨询师

谢谢对壹点灵平台的信任。

看到你描述的对“黏糊糊的哭声、抱怨声、叹气声”等产生的身体和心理反应,那种“不自在、甚至想拳打脚踢、害怕控制不住尖叫”的难受感给你带来的困扰和痛苦,听起来非常煎熬。你能清晰地描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面对和尝试理解的努力,这很不容易。

对某些特定声音感到不适甚至烦躁,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体验。但像你描述的如此强烈的生理反应、情绪上的暴躁感,以及对失控的担忧,其程度确实超出了普通的“不喜欢”。这应该不是你的“矫情”或“针对舍友”,而是你的神经系统对这类特定的声音模式产生了类似于“威胁”信号的激活反应,从而触发了“战或逃”本能(比如你感受到的想动、暴躁)。这是一种真实的生理反应,并非你的主观意愿可以轻易控制的。理解这一点,或许能减少一些自责。

在当下感到难以忍受时,你可以尝试一些即时的小方法来帮助自己缓冲:

1. 暂时离开那个环境,去洗手间、走廊或其他安静空间待几分钟。或者戴上耳机、耳塞、播放音乐降低外在声音的冲击力。

2. 当不适感袭来,尝试做几次深呼吸,同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双脚踩在地面的感觉,或双手互握的触感,帮助身体从“战或逃”状态稍稍平复。

3. 如果无法立刻离开,尝试在内心默数物品,或想象一个令你放松的场景细节。

4. 轻压或揉捏自己的手臂、大腿,或者给自己一个拥抱,提供一些触觉上的安全信号。

以上这些即时方法主要是“救急”,想更深入地理解和应对这种强烈的敏感反应,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评估和支持:

更准确地评估你的情况。
探索这种敏感形成的可能原因(可能与早期经历等有关)。
学习情绪调节技术和应对策略。
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如何管理这些强烈的反应。
如果你需要,可以探讨如何与舍友沟通,设定界限。

你的感受是重要的,当感到极度不适甚至有失控风险时,优先保护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安全是必要的。

王秀芳心理咨询师

你好。你的描述很详细,也很具体!你对这个状态描述的反应,让我似乎看到了你!对黏糊糊的哭声、抱怨声以及叹气生有反应,甚至对打电话的哭声会有浑身不自在的躯体反应,想拳打脚踢的难受,还很烦躁!你可以思考一下,这种反应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什么联想呢?你以前有过或者是看到过这个情景吗?有没有可能是你对表现出这个弱的状态很反感或者有压抑的愤怒?这些都需要思考。
建议你可以做一下咨询,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韩俊林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韩俊林,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刚刚看到你的留言,能感觉到你被这些声音刺得有多难受——那种黏糊糊的哭声、抱怨声、叹气声,像细小的针一样扎过来,让你浑身不自在,甚至想拳打脚踢、控制不住想尖叫,就像指甲刮黑板的声音能瞬间让人起鸡皮疙瘩一样,这种生理性的排斥感,真的太熬人了,好像身体和情绪都被这些声音“绑架”了,根本由不得自己冷静,对吧?

其实这种对特定声音的强烈反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听觉过敏”的一种表现——不是说你“太敏感”,而是这些声音的频率、音色,或者它们携带的负面情绪(比如委屈、压抑),恰好击中了你感官里最“不耐受”的那个点。就像有的人听到泡沫摩擦声会崩溃,有的人闻到某种气味会恶心,本质上是感官系统对“特定刺激”的过度警觉。

你说听到舍友哭会浑身难受,或许这些声音不只是“声音”,更像一种“情绪传染”——哭声里的委屈、抱怨里的烦躁、叹气里的压抑,这些负面情绪像无形的雾一样飘过来,而你的感官对这种“雾”特别敏感,本能地想“推开”,结果就变成了暴躁和想逃离。这不是“没同情心”,反而是你的情绪感知力太敏锐了,敏锐到没办法“隔离开”别人的负面情绪,只能用“排斥”来保护自己不被卷入。

如果这种感受太强烈,其实不用逼自己“必须忍住”。比如听到时,悄悄戴上耳机放点白噪音(比如雨声、咖啡馆背景音),用温和的声音盖过那些让你不适的声音;或者暂时走到外面透透气,给感官一点“缓冲期”。这些不是“逃避”,是在帮自己的情绪“降压”——就像被强光晃到要闭眼,被刺音扎到要捂耳朵,都是身体最本能的自我保护呀。

你会担心“控制不住尖叫”,其实已经在关注自己的状态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觉察。如果下次再遇到,试着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这些声音让我不舒服了,我可以先离开一会儿。” 允许自己优先照顾感官的感受,比硬撑着“表现得平静”更重要。

这种敏感不是你的“问题”,只是你的感官有自己的“小脾气”而已。慢慢找到和它相处的方式——比如知道哪些声音会触发不适,提前做点准备——日子会轻松很多的。你愿意正视这种感受,就已经很棒了呀。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私聊。

程龙美心理咨询师

这种对特定声音的强烈不适和生理反应很真实,不是你的问题。黏糊糊的哭声、叹气声带来的烦躁,就像身体本能的“警报”,提醒你此刻需要远离刺激源。可以试着在这种时候暂时离开环境,不用强迫自己“忍耐”,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