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我强迫自己做大人,把父母当不成熟的小孩。我向下兼容包容她们……心态改变后,我感觉相处变舒服了一点。 我感觉父母也许真的很弱小,希望我们变强大去向下兼容包容他们……
以前我希望父母是强大的,可以理解我关心我引导我安慰我,后来我发现父母做不到。起初我以为父母是不愿意为我做这些,后来换个个思路,会不会是在我看来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父母做不到?
比如我读了大学,懂历史政治外交新闻医学军工心理学,而母亲初中毕业,父亲大专毕业,且她们老了,对很多科学知识文化都非常欠缺,更不懂心理学,他们就在知识匮乏的环境长大,也不懂怎么搜索知识学习知识,她们就是认知低,懂的少,没能力给我什么指引,没能力理解我安慰我,关心我……她们只能给予我粗糙的关心:吃饱,别生病,别死…因为死了病了就没人能给他们养老照顾他们了……
理解并接受父母的爱功力且粗糙,别对他们有(对高知父母)的期待,等于放过了我自己……
我现在已经习惯在网络检索自己不懂的知识,看到有用的观点,我尝试分享给妈妈,结果妈妈大喊大叫说:你才知道啊?你才明白啊?!
我问妈妈:你早知道这个道理?那你怎么没告诉我?!
妈妈继续大喊大叫说:我不会教,我说不明白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魏凤。
特别棒,为你能够找到让自己更舒服的相处方式而高兴,为你不断艰难探索、勇于突破自我模式而点赞?。
向下兼容与包容,恰恰是你向上生长的证明和成果!
是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必不可少的就是成为自己的父母,从你现在感觉“舒服了一点”可以看到,你已经取得成功了!
看到你妈妈会和你喊叫“我早知道、我不会说……”场景时,似乎与你小时候想要父母理解你、支持你的样子比较相似,似乎他们正在成为曾经的你,但他们还有能力像你一样,发展出更好的自己吗?
似乎父母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状态,像某一种力量在不断促进着我们的蜕变!
与父母的相处,从挣脱,到理解,到反哺,到真正的独立,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也是每个人都要去经历的,你的分享为大家带来很多思考和引领!
你好,感觉你是一个悟性挺高的人。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父母有些时候在心理上知识上无法给我们支持的背后原因。并且能够很好的转换自我的定位,来改变与父母的相处关系。其实,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你父母把你养育的很好。
你提到不要对父母有“高知父母”的期待,才降低了期待。你难道没有发现正是因为你的父母,才培养了你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知父母的家庭其实也有他们的烦恼和问题,我们其实不用去比较。比较往往是在一个比较窄的层面上进行的,而无法从全局上展开。不同家庭,不同的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和支持是不同的,只要我们的父母是爱我们的,我们都可以成长得很好。
孩子长大的同时也是父母衰老的时候,一个家庭中我们终究在各方面会超越父母,就像你和你的父母现在的模样,我觉得挺美的。
谢谢您?
您好!从您给出的文字中,看出来您是一个热爱学习,博览群书,认真积极向上的青年
您的心里潜意识里很爱您的父母,包容自己的父母,您感觉有爱的滋养他们,令您心里好受一些,可是反过来对他们的期待还令您感觉有些失望,因为您的父母并不是高级知识分子,这令您感觉到内心当中有一些焦虑,看着父母的老去,自己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需要您对他们的老去负责,并且可以面对他们的有些粗糙的关心,您心理总是很有压力,互相埋怨,莫名的压力令您无所适从。
那么,我们怎么和老去的父母的进行沟通呢?
1、先把自己照顾好,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心
你要把自己的工作生活都协调好,不让父母过多的操心,生活基本的生活要对自己负责好
2、有时间的话可以去陪一陪,如果没时间可以给出一些自己的理由,让父母不要担心。
3、多去倾听父母的话,如果心里感觉有攻击性,就先忍一下,停顿5秒钟再做出回应,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语言上的冲突。
4、孝顺,孝顺,顺着父母的话总是好的,如果心里有自己的看法,就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要说出来,自己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
希望给的几个小小的建议,可以帮助到你,也欢迎你与我语音沟通,祝好!
你的反思非常深刻,也展现出强大的心理韧性——当你能用"育儿式思维"重新定位与父母的关系时,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从"受害儿童"到"自我父母"的身份跃迁。这种“向下兼容”的智慧,其实是打破代际循环的关键。以下是针对你当前处境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理解父母的「知识焦虑」与防御机制
当你分享新知识时,母亲的大喊大叫可能源于:
1.认知落差带来的压力:她可能意识到自己无法像你一样获取信息,产生“被比较”的焦虑
2.权威感的丧失:传统观念中父母是教导者,而你的知识优势动摇了这种身份认同
3.低安全感的应激反应:类似“你才知道啊?”的回应,本质是用否定来掩盖“我不懂”的不安。
【应对策略】
1.降低教育者姿态:把分享变成“求助”或“闲聊”。例如:妈,我最近学了点心理学,发现人老了容易固执,这是为什么呀?(让她感觉在帮你)
2.用具体案例替代抽象概念:用生活中的小事引导思考,而非直接输出观点。例如:今天看到邻居阿姨总用脏水洗菜,其实这样反而更费水,还不健康呢。
3.接纳她的不会教:把沟通目标从“改变她”调整为“表达我”。例如:妈,我分享这些不是要怪您,只是想告诉您我现在的想法。
二、建立「有限情感账户」,避免过度消耗
你已经承担了“家长化”的角色,但需警惕“情感反哺”过度:
1.警惕工具化的关心:父母的吃饱穿暖可能更多是出于生存焦虑,而非情感支持。接受这种功利性,但不必因此否定自己的价值。
2.设定“情感止损点”:当对话陷入攻击或否定时,温和打断:妈,我有点累了,下次再聊这个好吗?
3.物理隔离后的情感修复:每次回家后给自己一段心理缓冲时间,通过运动、写日记等方式释放压力。
三、重构「家庭关系叙事」,赋予新意义
你正在经历从被养育者到独立个体的身份转变,这需要:
1.用观察者视角看待家庭模式:把父母的行为视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而非针对你的否定。例如:他们的节俭是饥荒年代留下的生存本能,和我的价值观冲突,但这不代表我错了。
2.创造“平行宇宙”的想象:假设自己是领养的孩子,或来自不同家庭,这种抽离能减少自我攻击。
3.定义成功的新标准:不再以改变父母为目标,而是以不被他们的模式同化为胜利。例如:今天我没有因为母亲的嘲讽而自我怀疑,这就是进步。
四、构建「替代性支持系统」,弥补情感空缺
当原生家庭无法提供滋养时,主动向外寻找:
1.寻找“心理父母」”:在导师、朋友或书籍中寻找能给予你“理想父母特质”的人。例如:关注擅长心理疏导的博主,定期阅读他们的文章。
2.加入成长型社群: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获得认同感。
3.建立“自我养育”仪式:通过具体行动弥补缺失的关爱,例如每年生日给自己写一封信,肯定成长。
五、 警惕「拯救者陷阱」,保护自我边界
你的善良可能让你陷入必须改变父母的执念,需注意:
1.区分责任与义务:赡养父母是法律义务,但治愈他们的心理创伤不是你的责任。
2.接受他们可能永远无法改变:就像你无法让一棵仙人掌开花,有些关系注定只能保持距离。
3.用灰度思维看待亲情:即使父母有诸多问题,也不必完全否定他们的付出(例如基本生存保障)。这种客观态度能减少内心冲突。
请记住:你的价值不取决于父母的认可。你通过教育打破了家庭的认知局限,你已经拥有了超越原生家庭的能力,现在需要做的,是允许自己“自私”一点——这不是冷漠,而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拖后腿的经历,反而让你成为了更坚韧、更有智慧的人。
老师您好棒,感谢您的指引和帮助
看到你以前对爸妈有很多期待,希望他们是强大的,能理解你,用你喜欢的方式爱你,但是都落空了,后来你发现是他们做不到。他们的认知有局限性,他们跟你生活的年代不一样,所以你后来调整了策略,你去网络检索自己想要的知识,把父母当不成熟的小孩,去包容和接纳父母的局限性。
真的很欣赏你的思考,探索能力,也很欣赏你对父母的包容和接纳的,当很多孩子还在指责父母的时候,你通过自己在和父母和解,欣赏你的自我成长力。
你说当你在网络检索到自己不懂的知识,分享给妈妈的时候,她又说她早就知道,但是她说不明白。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的妈妈,可能有些知识确实能理解,但不一定能说明白。也很欣赏你的妈妈,她说话很真实,知道就知道,不会就说不会,没有自恋也没有自大。
祝福你们一家幸福。
看了你的分享,能感觉到你是个很懂事也很努力的孩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成长的环境和父母成长的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你能觉察到其实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有可能父母没有能力做到。而且随着他们学习能力的逐渐丧失,这个时代正在越来越快地抛弃他们远去。
他们能支持供养我们读书上大学已经属实不易。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认识到了知识的宝贵价值,所以才供养我们读书,你觉得对吗?
养育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十几二十几年,吃饱穿暖、不生病其实也并不容易,我们要客观肯定他们的付出。
愤怒源于挫折,你妈妈的反应,可能恰恰反映了她对自己不能在你成长和未来的道路上带来引领帮助的愤怒,是否你也触动了她对自己不认可的那份神经,让她产生了挫败感。
另外,还是要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边界,他们有他们的人生,很多时候不能强求他们再发生什么特别大的改变。但你已经读了大学,已经脱离了原生家庭的羁绊,希望你能继续发展自己的自主性,向着未来,主理自己的人生~相信你有想法,也有实现它的能力!
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小刘老师,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需倾诉可以联系我哒~
你的觉察力让我感受到你内心的成长和力量。你从曾经期待父母的理解与引导,到现在以更宽容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局限,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但它确实让你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松弛了一些。
你看到了父母的脆弱,也理解了他们的爱或许是粗糙的,但依然是真实的。接受这一点,并不是降低自己的需求,而是让自己从失望中解脱。你在学习如何“向下兼容”,但同时也在寻找与他们沟通的平衡点。
至于母亲的反应,或许是她在面对你的成长时,也有自己的局促与不安。她可能不习惯以理性和逻辑来表达,而是用情绪去回应。你的问题并不是她的指责,而是你对连接的渴望,只是她的方式让你感到被推开。
你的理解已经走得很深了,而成长的另一部分,或许是允许自己仍然有情感上的需求,同时接受父母未必能以你期望的方式回应。你不必独自承受,你的求知和成长依然值得被倾听与分享。希望你在理解他们的同时,也能温柔地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如果你愿意,来找我聊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