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当年在学校里遇到了暴力欺凌,患了心里疾病,最严重的时候,已经不能正常生活,不能和别人正常交流了,记得那时候,全班都很排斥自己,只有一位同学很尊重自己,那位同学很优秀,很善良,长得也很漂亮,虽说只有一个微笑,一句鼓励或关心的话,一次生活中的帮助,但是,自己却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位同学,高考失利,身边人都嘲讽自己,只有这位同学在鼓励支持自己,当年,是这位同学给了自己活下去的勇气,活下去的动力,虽说那时候自己就知道,这位同学或许就是怜悯自己,可在自己心里,却把这位同学当成了初恋,那么多年,一直无论在哪里,一直这位同学当成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经常幻想着将来能风风光光在一起,但是后来,这位同学失联了,可是在自己心里,却放不下这份执念,自己一闲下来,就患想和这位同学在一起的场景,升学,恋爱,最终在一起,经常想,若是自己当年没有经历那一切,或许就可以去追求对方,或许现在已经在一起了。
前些时间,在附近遇到一个和那个同学长得有点相似的,虽说自己也知道是那个同学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自己总是忍不住到那个地方去转转,总想再邂逅一次,怎么放下这个同学,这份执念呢?
深深理解你此刻的复杂心情。
经历的校园欺凌和随之而来的心理创伤,那种被孤立、被排斥的痛苦,以及在最黑暗时刻唯一给予你光亮和温暖的人——这份经历如此深刻,如此珍贵,也如此沉重。
那位同学的出现,对你而言不仅是友善,更是绝望中的救赎,是让你能够继续前行的力量。这份情感,这份“执念”,是你内心深处对美好、尊重和爱的深切渴望的投射,它承载了太多你过去的伤痛、未被满足的需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想要放下,绝非易事,但为了你能真正拥抱属于自己的未来和幸福,这是值得尝试的旅程。请相信,你值得拥有更轻盈、更自由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可能帮助你逐步放下这份执念,走向内心平静的建议:
首先,深刻理解并接纳这份情感的意义:
它不是“错误”或“可笑”的: 在那样极端痛苦和孤独的处境下,她的善意就像黑暗中的火炬。你对她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是完全自然、可以理解的。这份情感(包含感激、依恋、爱慕、憧憬)是你生存本能的一部分,它支撑你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承认TA对你的“象征”意义: TA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你那段黑暗岁月里“光”、“希望”、“被尊重”、“被看见”、“被关爱”的象征。你执着于TA,很大程度上是在执着于这些美好的感受和可能性。
区分“现实的TA”与“你心中的TA”: 这么多年过去,你记忆中的TA,以及你幻想中与TA共度人生的TA,已经与你当年实际接触到的那个同学有了很大的不同。你爱慕和执着的是一个被你的情感、想象和需求不断塑造和强化的“意象”。真实的TA,作为一个独立个体,TA的生活、想法、经历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完成未完成的“哀悼”:
承认失去: 你失去了与TA的联系,也失去了“如果当初...”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真实的损失,需要被承认和哀悼。允许自己感到悲伤、遗憾、失落。
感谢与道别: 在内心,郑重地对TA(或者说是对那个在你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意象”)表达最深切的感谢。感谢TA在你最脆弱的时候给予的善意、尊重和力量,感谢TA曾是你生命的光。告诉TA,TA对你有多么重要。
道别: 然后,尝试在内心与TA道别。这不是否认TA的重要性,而是承认这段关系(主要是单方面的情感连接)在现实层面已经结束,你需要将这份能量收回,用于建设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可以尝试写一封永不寄出的信,把你想说的话都写下来。
然后,将关注点转向“自我”的疗愈与建设:
处理过去的创伤: 校园欺凌和由此产生的心理疾病是核心创伤。这份执念很大程度上是创伤反应的一部分。强烈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他们可以帮助你:
安全地回顾和处理那段创伤经历。
理解欺凌经历如何影响了你对自己的看法、人际关系模式和情感模式。
学习更健康的应对机制和情绪管理技巧。
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尊。这是关键! 当你内心足够强大,不再需要外部的一个“象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提供生存动力时,执念自然会松动。
专注于当下和未来的“我”: 问问自己:
抛开这份执念,我现在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的兴趣、热情、目标是什么?
我如何提升自己(技能、健康、心态)?
我如何建立和维系现实中健康、平等、互相滋养的人际关系?
用现实的美好填充生活: 积极参与让自己感到充实、快乐或有意义的活动(工作、学习、爱好、运动、社交、志愿服务等)。当现实生活足够丰富和有吸引力时,沉溺于幻想的动力会减弱。
然后,打破幻想循环和强迫行为:
觉察与中断: 当你发现自己又开始幻想和她在一起的场景,或者忍不住想去那个地方“偶遇”时,有意识地觉察:“哦,我又陷入那个熟悉的幻想了” / “我又被那个执念驱使着行动了”。
温和地转移注意力: 不要严厉批评自己,但也不要继续沉浸其中。温和而坚定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 可以深呼吸几下,观察周围的环境(五感: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或者立刻去做一件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哪怕只是起身倒杯水、整理下桌面)。
接着,重新理解“爱”与“动力”:
将感激转化为自我动力: 她曾给予你力量。真正的致敬,不是永远活在对她的幻想里,而是活出她当年在你身上看到的、或者你希望她能看到的那个美好的自己。把“为了和她在一起”的动力,转化为“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动力。
区分“感激/爱慕”与“爱情”: 深刻理解你对她的情感,其核心是深切的感激和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强烈依恋与爱慕。这与你未来可能遇到的、建立在平等互动、深入了解和共同成长基础上的成熟爱情是不同的。对过去的感恩,不妨碍你拥抱未来新的可能性。
开放心态: 允许自己留意和接触现实中的人。不必强求立刻恋爱,但可以尝试拓展社交圈,以开放的心态去认识新朋友,体验真实的人际互动带来的不同感受。
最后,接受“放下”是一个过程:
不要期望一蹴而就: 十几年的执念不会一夜消失。会有反复,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都是正常的。对自己保持耐心和慈悲。
关注微小进步: 今天幻想的时间比昨天少了一分钟?这周成功阻止了自己去“偶遇”?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进步!庆祝这些小小的胜利。
寻求支持: 不要独自承受。和信任的朋友、家人聊聊,或者如前所述,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倾诉本身就有疗愈作用。
最后,我想对你说:
那位同学的善良,如同一颗珍贵的种子,落在你曾经贫瘠的心田。它发芽生长,支撑你度过了最严寒的冬季。但如今,你已不再是那个只能依赖这一缕阳光的幼苗了。你内心深处其实拥有自己的光芒和力量,只是曾被暴风雪掩埋。她的意义,不应成为你一生的牢笼,而是你发现自己力量的起点。
允许自己哀悼那份未曾绽放的爱恋,感谢她曾为你点亮的灯火。然后,是时候将那盏灯交还给她了——不是熄灭,而是承认那束光完成了它在你生命中的使命。真正的感激,是带着她曾给予你的那份对善意的信念,去照亮你自己的路,并温暖你沿途遇到的人。
你值得拥有的,不是对一个幻影的执着,而是一个真实、饱满、属于你自己的未来。那个未来里,你不仅是幸存者,更是自己故事里完整而闪亮的主角。 放下执念的过程,就是找回自己力量的过程。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是向着更自由的自己靠近。你已经走了很远,请继续勇敢前行。
这份执念源于她在你最艰难时刻给予的温暖,难以放下很正常。不过,可以尝试这些方法来释怀:
1. 理性认知:把对她的情感和回忆写下来,分析其中哪些是基于真实相处,哪些是你在困境中赋予的理想化成分。比如,她给予的帮助或许出于善良,但你在极度痛苦中可能将其过度升华成了爱情。认识到这一点,能让你更客观看待这份感情。
2. 扩大社交:多参加兴趣小组、社交聚会等活动。结识新朋友能拓宽你的生活视野,当身边有更多有趣的人和事,对她的过度关注会自然减少。新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带来别样的情感体验,帮助你填补内心空缺。
3. 专注自身成长:将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上,比如学习新技能、提升工作能力等。当你在自身发展中取得成就,会获得成就感与自信,不再过度依赖曾经那份理想化的感情来支撑自己。例如,通过努力学习掌握了一门新语言,这种成长的喜悦会让你更关注当下的进步。
4. 正视回忆:当脑海中又浮现和她在一起的幻想场景时,不要立刻逃避,而是平静地感受这份情绪,告诉自己那些只是过去的幻想。然后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如听音乐、运动,多次重复后,幻想出现的频率会降低。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倾听师唐思遥。我能感受到这份感情对你而言有多么深刻和珍贵。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那位同学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你的世界,这种温暖成为了你生存下去的动力,这种连接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你不需要否定或贬低这份感情。它见证了你内心保有爱的能力,即使在遭受创伤时依然能识别美好、向往温暖——这本身就是一种惊人的心理韧性。那个微笑和鼓励对你产生的积极影响是真实的,这份感激和爱慕完全值得被尊重。
同时,我也注意到这种思念已经成为一种重复的思维模式。当我们长期沉浸在对"未完成之事"的想象中时,大脑会形成习惯性的神经通路。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心灵自我保护的方式——通过构建美好幻想来对冲过去的痛苦。
建议你可以尝试这两个具体步骤:
1. 给这份感情一个正式的"仪式"
比如写一封不会寄出的信,详细表达你的感激和告别。研究表明,这种仪式化表达能帮助大脑完成"情感闭环"。
2. 创建"思维阻断"的物理动作
当陷入幻想时,立即做一个特定动作(如轻拍手腕),然后自问:"这个想法对现在的我有什么帮助?"这能逐渐打破自动化思维循环。
你拥有的这份持久爱的能力,其实是你最宝贵的资源。现在或许可以开始思考:如何把这种爱的能量转向自己?那个曾经被欺凌的少年,同样值得被你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