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 99年女孩郑灵华因为一张头发染成粉色的照片,被迫遭受网络暴力。照片中她正拿着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和躺在病床上的爷爷分享成功的喜悦,不曾想,她最喜欢的粉色发色,她的精神支柱爷爷,她的“软肋”,会成为网友用来攻击她的“武器”。
✲ 事情的起因,是某专升本课程机构盗用了她的照片,将其包装成是励志逆袭的典范以吸引学员付费报课。由于其课程质量差,部分学员意识到上当受骗后,纷纷跑到郑灵华的微博下,迁怒于她,对她进行无差别攻击。
☂ 网络上不明事理的看客被带节奏,跟着一起“口诛笔伐”——粉发被羞辱为“陪酒女”;被造黄谣,说她和爷爷是“老少恋”;被侮辱谩骂,指责她破坏了教师的社会形象。
✲ 整个过程,郑灵华有澄清,有声明,有尝试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责任,她并非是软弱的人。坚强的人被压垮,这背后的沉重难以言说。“内部世界逐渐坍塌,外部世界看不见希望。” 郑灵华走了。留下的还有正遭受同样网络暴力危机的人,还有活在暴力阴影下的人。
♠【扪心答问】邀请平台咨询师尝试通过解读社会时事、热点事件下的心理动因,形成焦点讨论。一起来看看针对这起网暴事件,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有什么想法见解,大家也可在评论区留言~
网络是如何催生出杀人凶手的——粉发女孩带给我们的沉思
把头发染成自己喜欢的粉色,这在现实生活中丝毫引不起波澜的事件,为什么到了网上,就会被极度丑化、邪化、恶魔化?网络是如何把现实中一个个“随和友善”“礼让谦卑”“人畜无害”的人转变成杀人凶手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可能有以下几种元素,促成了上述的巨大转变:
1.现实中的失意,让“网络喷子”更加渴望【自我实现】。
•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每个人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寻求自我实现。但有些现实生活中屡屡受挫,而又心灰意冷的人,把网络中发表言论、吸引眼球误认作自我实现、确认自我价值的可行途径。
• 而网络中,正能量和价值中立的言论往往不足以“拉升热度”,挖苦、讽刺、低俗化却往往能遭到好事者围观。于是,歪曲、谣言、丑化等黑色行径在网络中大行其道。
2.隔岸观火的网络体验,让“网络喷子”的【超我】陷入睡眠。
按照精神分析学中“三个我”的理论来看,超我负责着“道德审判”。
现实生活中杀人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但在“穿越火线”里杀人,超我就不会工作了,因为我们已经说服了它:这只是游戏,不是真的。虽然网络言论不能等同于网络游戏,但在网络中,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能在现实中得到即时反馈,这也在给自己一种不真实,甚至游戏性的体验。于是,原本面对网络暴力应当严厉谴责的超我,却陷了睡眠。良心既然不会痛了,恶行当然更容易滋生。
3.成本低廉的网络言论,让“网络喷子”的【自我】放松监管。
• 现实中,如果你当面指责另一个人,可能一场针锋相对的争吵,甚至互殴就可能当街上演。而网络里,指责别人好像根本不用“负责”。
哪怕自知发表的言论没有现实依据,甚至根本就是谣言,但只要没有直接造成严重后果、突破法律红线,自己依然能够置身事外。哪怕真的像这次一样,粉发女孩被网暴而自杀,但很多人会说“网上说她的人多了,又不是我一个”,认为法不责众,自己依然是“安全”、没有责任的。自我对本我的控制自然就放宽了尺度,释放出了心底的“恶魔”。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友善以待。
【面对网络暴力,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能做些什么呢?】
♩ 我想,我们可以用正能量来鼓舞人心--“粉色的头发真可爱,年轻真好”;
♩ 或者,我们可以勇敢的和网暴“say no”--“你这话就过分了吧,染发是每个人的权利啊”;
♩ 或者,我们可以什么都不说,拒绝围观网暴,间接煽风点火。
♥ 关于网络暴力,你有什么感受,想跟我说说?我们评论见。
钱钟书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今天听闻 ☊ 粉红头发女孩被网暴自杀的新闻,在读了大量资料后,我的泪水不禁涌出。
◐ 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2022年的7月,粉发女孩郑灵华被华东师范大学保送录取研究生后,在84岁爷爷的病床前分享喜悦,她拍下了照片和视频发到社交平台留作纪念。
说到染粉色头发的初衷,她说希望毕业照上的自己能是明媚而鲜艳的☀。
◐ 没想到的是这么简单温暖的画面,有心之人竟然在网上疯狂诋毁她,多个“身份”被强加在她身上:夜店陪酒女、粉色妖精、红毛怪等污言秽语充斥在网络上;只因她染了粉红色的头发。
◐ 铺天盖地的诋毁让她一时无法承受,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不得不去医院接受治疗。
◐ 就在昨天,通过她生前好友小唯了解到粉发女孩郑灵华已经自杀身亡,她在住院期间深深的感觉到绝望和痛苦,一直想要自杀;尤其是遗书中的内容,看后真的是刺痛了所有人,她说:“真的很对不起大家,真的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了。”
⊹ 染发有罪吗?记得脱口秀大会的老板李诞在开始参加节目的几年里就是染发成酒红色的,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在当网红时也是染成了橘黄色,那英和张玮在“中国好声音”节目里也把部分头发同时染成了紫色,cosplay里的年轻人染发的也特别多。
为什么一个在爷爷病床前的染发照就被恶搞了呢?因为反差,因为戏剧化,一个行将就木,一个姹紫嫣红,有的人觉得这样的画面太冲击了。人们见惯了本分守己的孝顺孩子,不太见过这样标新立异的新新人类。所以舆论的海啸就突然涌向了当事人, 因为人们的印象太刻板了。
⊹ 记得契科夫这过一篇文章,叫《装在套子里的人》。主角别里科夫是众多“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代表,是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套中人”别利科夫“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 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墨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 不受外界的影响”。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布尔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在几乎没有涉及外貌的情况下契诃夫却细致而准确 地展示了别里科夫的心理状态,即【恐惧】。
⊹ 别里科夫是一条被套子套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是一个尖酸刻薄、神经衰弱、精神极度紧张警觉的人的形象。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类生活总要向前发展,文明才能进步。今天的一些人还就像文章里的别里科夫, 还有着对许多新事物的恐惧,他们不想去了解新事物,不想去尝试新事物,因为这让他们感到安全。走出舒适圈,突破恐惧圈,进入学习圈、成长圈、自在圈,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让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成为可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如果一直用老传统老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那么即便你很年轻,你内心也苍老;即便你生活在现代,你的内心也停留在在古代;即便你生活在城市,你的内心也很农村。
让我们多走出去看看吧,去看看更大更远世界里的人们都在干什么,在以怎样的态度去生活。如果我们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想成为创新型国家引领世界,我们就要去❤拥抱多样性,而不搞一刀切。
看了这篇报到,内心有难过,愤怒,还有深深的惋惜☂。
作为一名咨询师,一直在思考如果这位粉发女孩走进咨询室来主动求助,咨询师会怎么做?
首先,咨询师会共情式倾听她的故事,用心理解她的无奈,伤心和痛苦的情绪。在倾听的同时,咨询师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以及她当下的情绪状态来初步评估她是否达到心理危机以及危机的等级。
其次,咨询师会和她探讨身边还有【哪些内部和外部资源可以利用】,比如有没有家人、朋友、同学、师长的支持和理解(外部资源),同时挖掘她自身的资源,她的抗挫抗压能力,意志等。咨询师会让她看到周围还是有一些关心和支持她的人,咨询师就是其中之一。
再次,咨询师会建议辅导员陪同她一起去医院就诊,对症治疗,帮助她维持平和的心态。
最后,咨询师会联合辅导员一起,发动身边的同学都来支持她,共同抵抗网暴,目的是让粉发女孩充满希望,不要轻言放弃❤。
❉ 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活在他人的眼光与阴影里面吗?
◐ 当我看到粉发女孩被网暴自杀的信息后震惊不已,一个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考上211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女孩,有着美好前程的女孩,竟然被网暴到自杀的地步,给人的感觉真是可悲可恨啊!网暴的杀伤力多么的强大,网暴者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完全妄顾了社会道德与道义,他们做法是多么的无情,行为是多么的无耻啊!
◐ 不过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现在除了对网暴者表达强烈的谴责与愤怒,对郑灵华的自杀感到惋惜悲痛之外,更多的是我们对网暴的发生感到太多的无助与无力感。我在这里突然感叹:在网络时代需要要活在他人的眼光与阴影里吗?网络时代时不时充斥着一些负面的评论,让人感到难受窒息,甚至会让人自杀,超出了很多人一般的承受能力。
【产生这样的负面感受与结果是什么原因呢?】
更多的是缘于个人对负面信息没有一个良好的过滤能力,让这些负面的信息如同病毒一样入侵了个体,最终让个人承受不了病毒的发作而选择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看来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啊;所以建议看到网络负面信息的朋友们,首先要分辨事情的真假与好坏,如果对自己是不利的,希望不要吸收它,马上需要远离它,摒闭他,不要让它如病毒一样来侵害自己,做好自我保护,让自己周围树起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面对网络流毒,才能让自己百毒不侵,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郑灵华被网暴自杀的事情就可能避免再次出现,让网暴者不能得到利益自讨没趣而停止网暴的行为。
流言止于智者,这是中国古人面对流言蜚语的智慧,我想这句话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面对网络流毒时也很适用,不要活在他人的眼光与阴影里,被他们所侵害,才能保护好自己,你们觉得呢?
❉最近,杭州24岁女孩郑灵华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事件甚嚣尘上。有的专业人士说她患有“阳光忧郁症”,有的老师则分析她是PTSD,更多的吃瓜群众在痛惜女孩不够珍惜自己,怒斥网络暴力、人性阴暗,以及她的母亲不懂科学偷偷换药。
◑其实我们很容易忽略了一个【细节】。
先来梳理一遍这个事件。去年7月,郑灵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到医院向爷爷报喜,并拍下照片和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照片中的她留着粉色长发,开心地与躺在病床上的爷爷交谈,爷爷欣慰地拿着孙女的录取通知书。郑灵华说,自己把头发染成粉色,是希望在毕业照上留下明媚且鲜艳的回忆。
郑灵华只是一个普通女孩,这本来只是一次极其寻常的社交媒体分享。殊不知,这成了她噩梦的开始。她的粉色头发引发巨大关注,不少人指责她不正经,甚至说她是“陪酒女”、“夜店舞女”。更有过分的是,还有人恶意攻击郑灵华的爷爷,甚至指责华东师范大学。
长期的网暴对郑灵华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她无法正常地生活与学习,后来被诊断为抑郁症,服用药物后仍然情绪低落,日常生活都感到困难,每周都要看心理医生。但是在和病魔与网爆抗争半年多后,郑灵华还是离开了我们。
我们发现郑灵华出现抑郁症状后选择了去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并没有同时经过心理咨询。
♣ 事实上我们知道在大学里每个学校都有专业的心理老师。那么郑灵华有没有先去学校的心理老师地方寻求帮助呢?
笔者住所附近就是本地的大学城,根据笔者和学校部分老师以及周边心理机构的了解,现在不少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压力十分巨大,且不是特别规范负责。按照心理老师和学生的比例,平均1个心理老师要面对1000个学生,1周要服务10名以上确诊心理问题的学生。当学生来向心理老师求助时,老师的三步曲一般是先给评测,测出来一看分比较高就推去医院,医院回来有了诊断书就让学生签协议撇清学校责任。
一般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很难接受正规、固定的心理咨询的。因此也有一些老师会推荐学生去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依靠药物和自身扛着。这样的后果是,我这边私下了解到的未经权威机构披露的数据一个1万多人的高校平均每年有一名学生因心理原因离世。
大学心理老师的配置已经算是非常规范的了,另外在高中、初中、小学心理老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大致会逐级非规范。但是学校和社会机构的联系却又不够紧密,大量需要得到专业咨询的学生群体无处可去。
◐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些抑郁情绪,或者只是对一些负面评价一时想不开,完全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一两个疗程解决,却最后酿成悲剧。
所以从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广大从业者以及相关机构是有必要发出呼声,并且力所能及地影响身边更多的人认识心理咨询、接纳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同时,加快搭建学校和社会的联动平台,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一条解决的途径。
如果上了年纪的人肯定记得中国四五十年前去医院看病配药是非常便宜的,现在去医院做个检查配个药却越来越贵,看病的时间精力成本也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上却有很多的药店开了起来,老百姓对一些常见的小病就会自行去药店配药,要是非处方药吃了没啥效果,再去医院详细就诊。
其实心理咨询和专业心理治疗也应该是类似的配置。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就是药店,便宜、快捷、距离居民最近,专科医院收治疑难杂症,学校则有义务向学生及其家长普及推广这些“药店”。这样三位一体才能更大范围保障每一朵祖国的花朵都能健康成长。
试想,当郑灵华在学校心理老师检查出了抑郁倾向,首先推荐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二次评估,哪怕是去医院确诊了心理疾病,在服药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用心理咨询辅助解决其他生活方面的困难,是不是就有可能变成另外一种结局。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现在在我们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中就是扁鹊不少,扁鹊的长兄、中兄却难寻,这是需要整个社会以及行业同仁们一起去推进普及的。
首先听到这个新闻的时候还是挺心疼这个粉发女孩的,她一定是已经做过很多努力,之后特别失望才选择离开。
如果她走进咨询室,我们咨询室可能会这样来安慰她。
1.充分共情理解粉色女孩遭到网暴压力特别大这个事实。全然的倾听和接纳女孩内心真实的感受。每个人都不是当事者,没有资格去评判他的选择和行为。
2.可能会帮助女孩来寻找一丝蛛丝马迹。就是这些网暴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她特别在意的又是什么?这些都有可能和生长经历中的创伤点有关。
3.帮助粉发女孩儿,想一想当前生活当中还有哪些可以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比方说爷爷。是否还有其他亲人朋友是站在他这一边的?是否还有一些客观的网友也是支持他的?另外还有无条件接纳他的咨询师。并不孤单。如果需要,都可以寻求这些人的帮助。或者动用法律的武器。
4.从这个事件当中给到我们的反思是对另外一个人的评价,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真的要谨慎而行。因为我们了解的也只是片面的信息。也不清楚恶意会对一个女孩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而这些伤害一点一点的累积,最后终于积累成火山爆发。没有一个网暴者是无辜的。作为能上网的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评价行为负责。
5.也希望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来约束网络,给到大家一个相对绿色的安全的网络环境。从现实层面来说,也希望不管是粉发女孩的亲人好友还是陌生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她提供一些帮助。让她内心对这个世界还有期待和希望。
这个问题要解决,只怕还得国家出手了。
很多自媒体号为了蹭热度,无所不用其极,人血馒头吃的很高兴。
金庸先生在洪七公和欧阳锋的最后大战中,借洪七公说:一味防守,是必败无疑的——因此洪七公不得不进攻,正常情况二人应该缩手,但欧阳锋糊涂了,不知道缩手,于是同归于尽。
郑灵华就是这样的处境,但她无法进攻,敌人太多了,累死她也无能为力,所以以她而言,她必败无疑。
要根本上解决问题,似乎只有国家出手,严查不实网络信息,一个也不放过,以儆效尤。否则郑灵华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对于自身而言,受到影响几乎不可避免,要活下来,也只能先关掉网络,淡然处之,该做什么做什么了。不然,以死抗争,只能让自媒体再高兴一次,让无聊的吃瓜群众再吃一次瓜而已。
我知道,这对于普通人很难,但是,有我们咨询师在背后支持你们,这条路将没有那么痛苦,曙光终将到来。
小灵光你好,很高兴可以在此与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粉红色头发女孩郑灵华的离世,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记警钟,让我们明白,社会对〖不合常规的现象〗的包容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这次事件让我想起前几年发生在我们家族的一件事。那年流行灰蓝色的头发,家里一个19岁的表弟寒假回家,过年前染了这个颜色,但头发刚刚染完时,是比较耀眼的蓝,晚上等到他公务员的爸爸回到家看到他的头发,三个人就起了激烈的争执。他的爸爸|气愤又无奈的说:“一会儿还要带你去看你大爷,你这个头发让他们看见,人家该怎么想?”表弟也非常委屈,“我只是染了个头发,又没有真的做不好的事,为什么就不行?”
|那天晚上最终是他父母单独出去串的亲戚,出于对他的保护,没有带他出门,他在家跟我哭诉了两个小时,情绪才平息。
〖我可以理解他父母的顾虑,他家住的是2000年爸爸分配的房子,小区里的住户几乎都是他爸的同事,在我们那个保守的小城,哪怕是在夜晚,蓝色的头发也会为他和他父母引来很多争议。〗
〖我也明白他为什么情绪如此激动。〗19岁是青春期的尾巴,他从小到大没有叛逆过,好不容易熬过了高考,本以为解除了束缚,仅仅想通过不一样颜色的头发展示自己的个性,但他念的专科院校不允许,家里也不允许,他也不明白为什么按照自己的意愿穿衣打扮就这么难。
我还有一个刚好在山东某专科院校当老师的朋友。我跟她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她就像条件反射一样立刻反应道:“当然不行!如果我们当班主任的不管,学校发现了会惩罚我们!”
我看了看她身上裁剪简单的黑色连衣裙,她的衣柜里几乎都是这样的衣服,没有复杂的花边,没有鲜艳的颜色,也没有明快的图案,她曾在逛商场时指着荷叶袖的衣服对我说,要是穿这样的衣服去上班是不行的,也不能做颜色太艳的美甲,不能染发,学校怕老师那样打扮会带坏学生。
郑灵华是勇敢的,她顶住了身边的杂音,让大家看到,并不是循规蹈矩的孩子才能考上名校研究生。
她本来也是幸运的,只可惜,虽然华东师范大学敢于招收一个粉红色头发的研究生,但社会层面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和对粉红色头发的偏见还是害死了她。
那年,我19岁的表弟第二天就被父母带去剪了个毛寸,一头蓝色的头发只剩下阳光下隐隐的蓝色的微光,即便这样他照镜子看到自己耀眼的头发时依然心有余悸,那年过年,他最担心的就是亲戚问起他头发时投来异样的目光。
每当我试图感受郑灵华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承受了什么样的压力,都难以言说这种感觉,只能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压迫感。
毕竟我与我的表弟一样,只是会被邻里闲言碎语扰乱心境的普通人,而她,承受的是被网络放大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杂音,并且选择了直面压力与之抗争,直到自己被这座大山压垮。
或许很多混杂在网络上对郑灵华进行攻击的人认为自己是在纠正不正之风,以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他们维护自己的内心正义,认为老师就要有老师该有的样子,【可正义如果没有公平和对人性的关怀做基石,就变成了暴徒的狂欢】。
又一起因网暴而酿成的悲剧发生了。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因染粉色头发在爷爷的病床前分享考上研究生的喜讯,而遭遇大规模网暴。2月19日下午,传来了郑灵华已离世的噩耗。
“我想在拍毕业照的时候更好看一点。”郑灵华把头发染成了粉色。
而爷爷是她最爱的“小老头”,郑灵华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在病床前和爷爷分享了喜讯,并把这一幕发在了社交平台以作纪念。
但无法预料的网暴随即而来,有人造谣“老少恋”,咒骂爷爷的健康状况;
有营销号照搬图片,编出“专升本”的故事卖课坑钱;
有人“发色鉴人”,抛出“一个研究生,把头发染得跟酒吧陪酒的一样!”的荒谬论断……
正是这些如潮水般袭来的恶意,使得郑灵华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
“天下苦网络暴力久矣”。面对网络暴力以及网暴造成的伤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网络暴力背后的心理现象]:
网络暴力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呈现[隐蔽性强、群体、易发、多发]的特点。其[特征]有:
1.施暴者的“去个性化”。所谓“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出现的同一性水平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对此曾指出“去个性化”是个体受到群体氛围影响的时候,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意识下降,责任意识也会丧失,行为控制力也会减弱,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到个性的支配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因此会做出平时不会做的行为。
这就类似于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却敢在人群之中参与打砸烧抢的行动。一些平时“很乖”或“讲礼貌”的人在网络上就敢于参与暴力言论对当事人施暴。
这些施暴者根据网络评论对号入座,找到了与自己相似观点的群体,就立马融入其中,追随施暴者成为不自知不自控的攻击者。
这些人可能现实生活中是听话的学生,安分守己的员工,按部就班的工人等等。
2.施暴者的[责任分散效应]。一个人在单独行动时,往往能从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准则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行为,尽力避免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可是在群体中,其成员就会感到反社会行为是以整体的形式出现的,责任落到群体身上,或者分散到每个个体身上,个人不会承担对群体行为的谴责。
同时感觉到“法不责众”,即使惩罚也是惩罚群体,而不会惩罚自己,因而责任感大大降低,产生了所谓的责任分散效应,甚至把网络当成了个体的“法外之地”。
3.[寻找替罪羊]。在网络暴力中,诽谤中伤这样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攻击”。
人为什么会攻击他人呢?
解释攻击他人行为的理论之一是“替罪羊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无法消除自身的不安或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遭遇挫折、或者心理失衡时,就可能会通过网络寻找看起来容易攻击的他人作为“替罪羊”(牺牲品)进行攻击。
4.[匿名性弱化道德约束]。社交网络具有匿名性,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进行发言。
心理学实验证明,匿名会让人感觉个人的责任变弱,容易增加人的攻击性。
由此部分个体觉得自己是一个匿名者,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做出[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不会被人发现,这样就助长了个人的[冒险心理],表现出平常不敢表现出来的行为。
正常情况下,人们会由于罪恶感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但匿名会使道德的‘屏障’变得无效。
♥[当事者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1.做好风险评估。在发送网络信息之前,要把可能引发的评论以及自我承受能力做一个基本评估,并做好出现网络暴力的应急预案。
2.保持物理隔离。如果出现网络施暴者攻击性言论,并且自己无法承受,可以进行物理隔离,如通过不看网络评论,关闭评论去等方式进行。如果想看评论,可以选择正面、积极、点赞式的评论。
3.调整自我认知。通过调整自我认知,把负面评论进行心理隔离,就是不让施暴者的言论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打乱自己的节奏。
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
所以当面对网络暴力的时候,要学会用正确的认知和评价系统,伤害就会得到遏制,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4.用沉默面对网暴。针对网络暴力,清者自清,做到不回应、不理睬,更不要向施暴者做出解释。
对于已经偏离正常思维、去个性化的人,解释会引来另一波次的攻击。不到万不得已,始终保持沉默。
5.寻求专业支持。当网络暴力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时候,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严重的要寻求专业人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