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本来今天心情挺好的,和朋友出去吃饭抽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回来以后和我妈分享,我今天抽奖抽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妈很平静的问我有什么用,我确实有时候喜欢乱买。我妈说她整理架子都买了很多小置物箱,得家里很大才能放下你这些东西,说她要去日本玩,但是签证需要卡里有十万,她都没有觉得很难为情等等。我不想听,回房间把门关了,无非想说家里穷,让我别买东西。之前问我工资多少,说我工资比她和我爸加起来都高,我懂她想让我补贴家里。我并非不愿付出,只是不愿意被如此索取,我也才二十多岁,实在也一下拿不出10万,不然我也能借她呢。或许自己攒攒钱也能有10万,但我不能说这种话,她肯定会说养你那么大我们花的就不止10万。有没有人有办法让我妈别说这么让我内耗的话,我总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好的时间又感觉其实过的也还行。哎
能感觉到你现在特别拧巴——本来的开心被泼了冷水,妈妈的话像小石子一样扔过来,明明自己没做错什么,却忍不住往心里钻,又累又委屈。其实这根本不是你的心理问题,只是这种带着压力的沟通模式,换谁都会内耗的。
试试这两句,够短也够有力量:
说你东西没用时:
“妈,我知道啦,这是我开心的小玩意儿,我自己收好不乱堆~”
提钱/工资时:
“妈,我现在真没这么多,有急事我肯定帮,你别老想这个了。”
不用多解释,也不用带情绪,像说“今天天气不错”一样平淡讲出来。重点是让她知道:你的话我听到了,但我有我的底线,别再用这些话压我了。
你越平静,她的“施压信号”就越难传递到你心里——内耗的开关,其实在你手里。
你好呀,我是心理咨询师戴小诗。
看你的文字,今天的心情就和上海的天气一样吧,时而微风拂面心旷神怡,时而又阴雨密布愁云惨淡,末了都化作一声叹息——“哎,该怎么与你相处,我的妈妈?”
逛街回来原本想跟妈妈分享喜悦,结果却被浇了一盆冷水。那一刻,你会不会感到错愕、失望,甚被指责?你跟妈妈的诸多矛盾都关乎同一个东西——金钱。金钱,本质上是一种能量,而我们对它的态度,往往复制了和母亲之间的“给予与接受”模式。
当母亲常说:“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孩子会在潜意识觉得“享受金钱=背叛母亲”;当母亲总抱怨:“没钱,别乱花!”,孩子可能拼命赚钱,却永远觉得“不够”,无法放松享受;当母亲总说“听我的”,替孩子决定一切,孩子有可能赚钱很多,但总被“卡住”——要么存不住,要么不敢花。
下次妈妈再说一些让你内耗的话时,可以尝试记录一下它们是否跟金钱有关,看看这些话如何影响了你现在的金钱观。那些在金钱上的挣扎,往往藏着和母亲未解的心结。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韩俊林,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刚刚看到你的留言,能感受到你现在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本来抽到喜欢的东西是件多开心的事,想跟妈妈分享这份快乐,结果不仅没被接住,反而被泼了一盆冷水,那种从兴奋跌落到委屈、烦躁的感觉,一定特别难受吧?其实你不是不愿意为家里付出,只是讨厌这种“被暗示索取”的方式,就像本来想主动递出一颗糖,却被人按住手说“你应该把糖都给我”,这种被迫的感觉才最让人内耗。
从你的描述里,能看到你和妈妈之间藏着一种“错位的沟通模式”——你需要的是“情感回应”,她却在用“现实压力”回应你,而这种错位背后,可能藏着更深层的心理需求:
1. 妈妈的“索取”,可能是她的“安全感缺失”
她反复提“家里穷”“签证需要十万”“你的工资比我们高”,表面是在要求你补贴,其实可能是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缓解焦虑:对她来说,“钱”可能不只是钱,而是“应对生活不确定性的底气”。她经历的年代或许让她对“匮乏”更敏感,所以会忍不住通过“让孩子承担”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哪怕这种方式会伤害到你。但这不是在为她的行为辩解,而是想让你知道:她的话里藏着她的恐惧,未必是对你的否定。
2. 你的“内耗”,源于“拒绝的愧疚感”
你说“并非不愿付出,只是不愿意被如此索取”,这其实是很清晰的边界感——你反对的是“被强迫”,而不是“付出”。但你会内耗,是因为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她是我妈,我应该满足她”,这种“应该”和“不想”的冲突,让你既想保护自己的空间,又怕被贴上“不孝”的标签。其实“设立边界”和“爱妈妈”并不矛盾,就像你可以给她递一杯水,但不必逼自己一直举着杯子。
3. 你们都在用“隐性沟通”,却错过了“直接表达”
你关房门是在说“我不想听这些”,但妈妈可能理解成“你不愿意为家里负责”;妈妈说“签证要十万”是在说“我需要帮助”,但你听到的是“你必须帮我”。这种“话里有话”的沟通,就像两个人在打暗号,却各自用了不同的密码本,永远对不上频道。
可以试着做的调整:
- 用“直接回应”打破“隐性暗示”:下次她再提类似的话题时,试着跳过“她在指责我”的情绪,直接戳破沟通的“潜台词”。比如她再说“签证需要十万”,你可以平静地说:“妈,我知道你想去日本玩,需要钱会有压力,但我现在确实拿不出这么多,如果你是想让我帮忙,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比如攒钱计划、精简开支),但你这样说,我会觉得你在逼我,心里挺难受的。” 直接说出你的感受和事实,反而能切断“内耗的循环”。
- 给“付出”设定“主动边界”:与其等着被暗示,不如主动规划“我能为家里做什么”——比如每月固定给父母一些生活费,或者明确告诉他们“如果遇到急事,我手里有X万可以应急”。这种“主动给出的确定感”,既能满足你想付出的心意,也能让你守住“不被过度索取”的底线,减少被动感。
- 给“快乐分享”找“安全出口”:如果妈妈暂时接不住你的情绪,不妨把这份快乐分给能接住的人——比如跟朋友、同事分享抽奖的开心,或者自己记录下来(写日记、拍照片)。不必强求“所有人都必须回应我的快乐”,把期待放在能给你正向反馈的关系里,会减少很多失望。
最后想对你说,你的内耗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你太在意这段关系了——正因为你爱妈妈,才会被她的话刺痛;正因为你想平衡“自我”和“家庭”,才会纠结。慢慢来,先学会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的感受很重要,我的边界也很重要”,再试着一点点把这份“确定感”传递给对方,或许关系会慢慢找到更舒服的节奏。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私聊。
我懂你的这种感觉,本来揣着满心欢喜想分享,结果被一盆现实的冷水浇下来,连带着之前被“暗示补贴”的委屈都涌上来了。你不是心理有问题,换谁被这样“绕着弯提要求”,都会觉得累又内耗。
你妈妈的方式确实让人不舒服:她不说“你能不能帮家里”,而是用“签证要十万”“家里放不下你的东西”这种话来施压。可能她自己也觉得直接要不好意思,才用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但恰恰是这种不直白,让你更难应对,反驳不像反驳,接受又不甘心。
或许可以试试“把话挑明但放软”。比如下次她再说类似的话,你可以看着她直接说:“妈,你要是需要钱或者觉得家里东西多,直接跟我说就行。你这么绕着说,我听着心里慌,本来抽到喜欢的东西挺开心的,现在都没心情了。” 她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的话会让你内耗,把你的感受说出来,比自己憋着好。
至于补贴这件事,你可以主动给一个“确定的范围”。比如定期给家里一些生活费,或者说“我现在每个月能攒X千,要是有急用可以先从这里拿”。明确的回应,反而能减少她“试探性索取”的频率,她知道你有这份心,也知道你的能力边界,可能就不会总说那些让你有压力的话了。
你才二十多岁,有自己的生活要过,有想攒的钱、想买的小东西,这都很正常。不用因为“没能力一下子拿出十万”愧疚,也不用因为妈妈的话否定自己的感受。偶尔觉得累是真的,但能抽到喜欢的东西、和朋友开心吃饭,这些“好的时刻”也是真的哦。
你的感受非常真实且值得被重视。这种家庭财务边界被模糊带来的压力,很多年轻人都在经历。让我尝试来解答你的困惑。
1. 尝试改善沟通技巧,当妈妈提出“养你花的不止10万”时,尝试用「描述事实+表达感受」的沟通方式:"妈,我知道你们为我付出很多(认可她的付出),但每次分享开心事时听到这些(事实),我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快乐(感受)。
2.当产生内耗时,给自己做「责任划分」:
- 她的课题:签证需要资金证明
- 你的课题:个人财务规划
你现在的矛盾心理——既想维系亲情又需要自我保护,恰恰说明你是个有同理心的人。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像呼吸,有自然的给予与接纳,而不是永远的债务追讨。 给自己一些时间,你正在学习建立边界的过程中,这不是自私而是成熟。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帮助。
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