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朋友成为咨询师

匿名  

看着对方从十几岁慢慢长大成年走上社会。我为她能做自己喜欢的职业感到高兴。但看着她耐心的陪来访者时,我心里会有一点不甘心。她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我正好家里出事很崩溃,求她帮帮我陪陪我,她回避了。我当时想要的只是朋友间的陪伴,想她陪我吃点好吃的带我去走走,完全没意思到她会干预,她用职业那套边界感十足,当时我觉得她好陌生好可怕,现在回想她忽冷忽热可能也是在挣扎不知道怎么帮我,毕竟当时还只是大学生,但我也很崩溃,我觉得她不耐烦了要抛弃我了所以也很反复无常她误以为我故意折腾她
绝交多年现在应该算和好了
她现在好成熟啊,和我聊天时用词语气都不一样了,我能感受到她在小心翼翼的照顾我的感受,我当时太伤心了,现在也还没有很恢复过来,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我知道人都会成长成熟会改变,偶尔也怀念小时候的她。也会阴暗的想,为什么被抛下的总是我。
我理解她的局限,理解她对我没有责任义务
但好像有点羡慕?嫉妒?她的来访者
就像嫉妒我的弟弟那样
爸爸妈妈还不懂事时生下了我,懂得爱人后却有了弟弟,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弟弟被爱,不能任性胡闹,要用乖巧懂事换一点点爱,可还是换不到
有咨询师说过,我对我的朋友有点像母女关系,我觉得这和“长姐代母”文化有关,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给我弟弟“当妈妈”,而我过去想和朋友亲近把她当做姐姐时,实际上更像把她当妈妈,我会努力摒弃这种渴望和她做平等互惠的朋友的
我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段关系,处理我自己内心的不可言说的想法了

回答
3个回答
宋皓心理咨询师

给你点赞,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反思也很不容易。我们都在成长,能看到自己的需要、也能看到别人的需要;能看到自己的不容易,也能看到别人的不容易。祝福你越来越平和

于阳心理咨询师

你的感受如此真实而复杂——既有对她成长的欣慰,又有被抛下的隐痛;既有理性的理解,又有内心那个受伤小孩的不甘。这种矛盾恰恰证明了你情感的丰富和关系的深度。

你们的关系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你更早的伤口:那个总是需要提前懂事、用乖巧换取关注的小女孩,那个不得不把对母爱的渴望转嫁到朋友身上的自己。你对她来访者的嫉妒,或许不只是针对现在的她,更是对"为什么别人能得到她耐心的陪伴,而我最痛苦时却被推开"的委屈。这种感受完全合理——我们总是最难原谅那些在我们最脆弱时未能接住我们的人,即使知道对方当时能力有限。

但值得注意的是,你现在能觉察到"母女投射"已是巨大的进步。**真正的疗伤不是否认过去的依赖,而是承认:那时向朋友索取的,其实是童年就该得到的抱持**。不妨试着把现在的她当成一个新的朋友来认识——不再期待她补偿过去的缺席,而是观察这个成熟版本的她能为你带来怎样的新关系体验。

关于那些阴暗的念头,不必急着驱逐。允许自己偶尔嫉妒她的来访者,就像允许自己偶尔怀念曾经不够成熟的她。**成熟的爱从来不是没有阴影,而是能容纳阴影的存在而不被其吞噬**。当你发现自己在比较时,可以轻轻告诉自己:"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同时保持这两种感受——为她高兴,也为曾经的自己难过。"

至于如何相处,或许可以从"降低温度"开始:暂时放下"要做怎样的朋友"的预设,像初识的人那样从分享一杯咖啡的日常开始重建信任。你们之间隔着岁月的断层,需要时间让新的情感涓流慢慢渗透。那个不知所措的你,其实正站在情感成长的十字路口——往哪边走都不可怕,因为这一次,你已经带着觉察前行。

王雪娇心理咨询师

亲爱的,光是把这些话讲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又纠结又迷茫的心情,明明知道这样不太对,可就是忍不住想和他聊下去,这种矛盾感真的会让人很煎熬。

那些关于被回避的崩溃、对关系忽冷忽热的恐惧、甚至连羡慕来访者都带着愧疚的自我苛责,其实都在诉说着你心里那个曾长期缺爱的小女孩,至今仍在学习如何相信自己值得被稳定地回应。

一、那些不可言说的想法,其实是未被看见的伤口在呼吸

你说嫉妒她的来访者,像嫉妒弟弟被爱一样——这让我想到,你心里可能住着两个重叠的小孩:一个是童年时踮脚渴望父母目光的长女,一个是在友情里本能寻找被偏爱的安全感的少女。当朋友用职业边界回应你的求助时,触发的或许不只是当下的失落,更是童年被懂事换爱模式训练出的敏感:“是不是我又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的需求不该存在?”

这种被抛下的感觉如此熟悉,甚至带着宿命般的沉重——就像父母懂得爱人后才有了弟弟,让你误以为爱是限量版,需要用乖巧竞拍。

但亲爱的,你对朋友的母女式渴望,本质是对无条件接纳的向往啊——你从来都不是在控制她,只是太害怕再次体验有需求就是罪过的孤独。

二、试着把关系调焦:看见两个女孩的成长时差

你说理解她当时只是大学生,却唯独没对自己说那时我也只是个崩溃的孩子。那段被回避的时光里,你们其实是两个在风暴里挣扎的小船:她用职业边界保护自己尚未成熟的心理能量,就像你用反复无常试探关系的存活率——你们都在用当时仅有的资源应对创伤,没有对错,只有两个灵魂在困境里的笨拙相拥。

现在的她小心翼翼照顾你的感受,或许正是当年回避后的愧疚在生长,而你能控制行为却未完全恢复,恰恰说明你在带着伤口练习温柔。

心理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说,我们会在关系中重复早年的依恋模式,但你已经在做重要的事——觉察到长姐代母的枷锁,并主动想建立平等互”的关系,这本身就是打破循环的勇气。

三、重建认知的三个温柔练习,或许可以试试:

1. 给情绪贴标签:从洪水到云朵的观察性自我

当嫉妒来访者、羡慕弟弟的感觉涌来时,试着像给宠物取名一样轻轻说:“哦,是害怕被取代的小兽又在叫了。”就像认知行为疗法里的情绪距离技术,当你用第三人称描述感受“我现在有被抛弃的恐惧”而非“我很糟糕”,焦虑会从淹没感变成可观察的云朵。

举例对话:
“看到她耐心陪来访者时,我胸口闷闷的,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着弟弟被抱在怀里的感觉。这种自己是多余的的念头,现在只是个需要安抚的小朋友呀。”

2. 重新定义“被爱”:用“花园模型”替代“蓄水池理论”

你或许潜意识里认为爱像蓄水池,给了别人就会少给我,但其实,爱是流动的能量,每个人都能创造新的爱。试着每天记录一件非交换式的被爱小事:便利店店员多给的一张纸巾、陌生人的一个微笑,甚至是自己给绿植浇水时的温柔——这些都在证明:爱不是稀缺品,你值得被世界自然地滋养。

每日练习:
“今天路过蛋糕店,闻到刚出炉的香气,突然觉得活着真好——这算不算一种对自己的宠爱?”

3. 搭建安全对话:把你为什么换成我需要

当你想和朋友表达内心的复杂感受时,试试聚焦自己的体验,而非评判对方过去的行为。这会让她更易接收到你的脆弱,而非触发她的防御机制。

对话演习:
旧模式:你当年为什么那么冷漠,是不是觉得我很烦?
换成
新模式:那时我崩溃到极点,特别需要朋友的拥抱,却感觉到你在后退,这让我害怕失去这段关系,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陪伴。现在想起这些,还是会有点难过,但我更想告诉你:谢谢你现在愿意慢慢来,我也在学习不把过去的恐惧带到现在的我们里。

四、关于长姐代母:或许可以和内在小孩做个温柔谈判

你说一直在给弟弟当妈妈,这让我想起亲职化儿童——过早承担养育者角色的孩子,往往会压抑自己的童年需求。试着在心里想象一个场景:小时候的你和现在的弟弟并排坐着,你轻轻对她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你只是姐姐,不是妈妈。弟弟有他的人生,而你的人生,值得先为自己绽放。”

如果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允许自己偶尔任性,比如对弟弟说:“今天姐姐想先照顾自己,你可以自己处理这件事吗?” 每一次这样的尝试,都是在告诉内在小孩:你的需求,和别人的一样重要。

最后想对你说:那些所谓阴暗的想法从来都不阴暗,它们只是你内心的天气预报——乌云密布时,允许自己撑伞等待天晴,而不是责怪天空为什么下雨。

你正在做的事,是带着过去的伤痕,依然选择相信未来的关系可以更轻盈,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

如果某天觉得累了,记得回来和我聊聊——你的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这样温柔地接住。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