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我和较好的同事一块出来进修3个月,她带的母亲和儿子,她母亲做饭,顺带我的饭,因为我平时不买东西,所以我第一个月给了1000元,她们没要,我硬给的,到第2个月初,我给了2000元,她们没要,同事说我有病,不给,后面我们就去江西玩了一周,回来以后,我想的她们不要钱,我就买的米油,第2天同事做的炒米粉没有我的,我就很纳闷,我感觉我没有惹到他们,我以为是我买的米和油,她们以为我自己要做饭
你的顾虑其实挺能理解的,毕竟一直麻烦对方做饭,你也想通过给钱、买东西表达心意,这种分寸感已经很周到了。
至于那次炒米粉没你的份,或许只是临时的小疏忽?比如她妈妈做饭时没算好人数,或者同事以为你可能想自己吃点别的——毕竟你刚买了米油,说不定她们误会你想偶尔自己做呢?大概率不是故意的,毕竟之前一直带着你的饭,关系也不错。
后面可以稍微自然点提一句,比如笑着说“昨天看你做炒米粉好香呀,早知道我就不惦记自己煮面条了”,既轻松带过,也能让她们知道你留意到了,避免误会累积。平时也可以继续偶尔带点水果、零食分享,或者进修间隙主动搭把手(比如饭后洗碗),用这种轻松的方式维持互动,比太纠结钱的事更自在。
你们本来关系就不错,又是一起进修的伙伴,这点小插曲不至于影响大局,放宽心就好啦~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韩俊林,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刚刚看到你的留言,能感受到你现在心里的别扭和委屈——本来一片好心,想着用买米油的方式回应她们一直帮忙做饭的情谊,结果突然没了自己的那份炒米粉,换作谁都会愣住,忍不住琢磨“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既有点困惑,又可能带着点被排斥的失落,毕竟你们是一起出来进修的同事,关系还不错,这种突然的变化难免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段互动里藏着每个人对“人际边界”和“付出-回报平衡”的不同理解。你一开始硬给生活费,后来用买米油代替,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维持关系里的“平衡感”——不想欠人情,希望用实际行动表达感谢,这背后是你对“平等对待”的在意;而同事一开始不收钱,可能是觉得“大家互相照应是应该的”,更看重关系里的“人情味”而非“算清楚”,这种对“边界”的不同理解,很容易在细节里产生误会。
比如你买米油后,同事没做你的份,或许她心里想的是“你买了食材,是不是想自己做着吃更自在?” 而你期待的是“我用这种方式继续融入你们的照应,应该和以前一样呀”,双方都没说透自己的想法,就容易让对方的行为和自己的预期产生偏差,进而心里打鼓。
这种“没说出口的期待”在人际关系里太常见了——我们总以为“对方应该懂”,却忘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对细节的解读都不一样。尤其是在长期的互相照顾中,一旦有了“我以为”,就容易把对方的行为往“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上靠,但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信息差”。
或许你可以试着用轻松的语气和同事聊一句,比如“昨天看到你做炒米粉,闻着好香呀,是不是我买了米油,你以为我想自己开火啦?” 既表达了你的观察,又没带指责,反而能让对方知道你的想法,也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很多时候,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心里的疙瘩也就解开了。
你会因为这件事纠结,恰恰说明你很在乎这段同事间的情谊,也希望彼此的相处能一直舒服。这种在意本身就是珍贵的,而愿意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也说明你很重视关系的维护。有时候,关系里的小摩擦反而能让我们更了解彼此的“相处节奏”,慢慢找到让双方都舒服的方式呀。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