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也不知道为啥不舒服

夙夜在公的璇泰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你像四川这边,对孝道比较看重,他们每户人家。好像都很喜欢逢年过节,过生日,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一般家里的老人,作为家里的长辈,好像特别享受请客人啊。亲戚朋友吃饭的过程,我跟一个四川男的好了几年,他们家里也特别注重这方面,好像每当请人家来家里做客吃饭,对于他们家的老人来说,自己一下子作为这个家的主人或者长辈。有一种特别渴望享受这个过程。比如他的父亲就是这样,记得有一次清明节,他姐姐过来家里上坟,四川男人就张罗着让我赶紧做菜,然后他爹就开始坐在客厅指挥我,做这个做那个,当时我就感觉气的不得了,你以为你是谁呀,我在家里搭把手是我自愿的,可是他父亲有种当时在命令我,让我做饭,看着我坐在我后面,让我感觉特别不舒服,他们很喜欢在自己家里作威作福。

回答
最佳答案
乔国宇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壹点灵公益解答师乔国宇,很高兴认识为您解答疑问。
我能感受到你在那次聚餐中的委屈和愤怒——原本出于好意的帮忙,却被当作理所当然的命令,这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任谁都会难受。你的情绪是合理的,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自主权的本能捍卫。
四川家庭重视节日团聚和长辈权威,许多长辈会通过“指挥”来确认自己的家庭角色。这种习惯更多是代代相传的互动模式,并非针对你个人(就像一场按老剧本演出的家庭剧)
你的不适其实源于他们“通过传统仪式维系家庭凝聚力”的需求与你的“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的需求的碰撞。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第一,温和沟通,告诉男友:“我愿意参与家庭事务,但希望长辈能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命令。”第二,提前设边界,下次聚餐前主动说:“我来负责做两道拿手菜,其他事情可能需要大家一起帮忙啦!” 第三,幽默化解,若被直接指挥,可以笑笑说:“叔叔这么有领导力,我申请当您今天的特别助理!”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探索:
- 这种被命令的感觉是否让你联想到过去某些经历?
- 如何既尊重文化差异,又守护自己的心理空间?
你值得在关系中感受到平等与温暖,我愿陪你找到这个平衡点。
感谢您的信任,希望我的答复对您有帮助!

2个回答
江元艳心理咨询师

我完全能感受到你在那种场景里的憋屈与愤怒——明明是作为亲近的人参与家庭活动,却被长辈用命令的口吻指使,那种“被当作工具人”的感觉,就像心里突然堵了一团火,又委屈又生气。尤其是当他父亲坐在后面指挥时,你原本“自愿搭把手”的心意被当成了理所当然的服从,这种边界被侵犯的不适感,换谁都会觉得难受吧。

这种不舒服的背后,可能藏着这些被忽视的情绪:

1. 「文化习俗」与「个人边界」的碰撞

四川重视孝道的风俗里,“长辈主导家庭事务”可能被视为一种传统礼仪,比如请客时长辈指挥晚辈做事,在他们的认知里或许是“亲近”的表现,甚至觉得“把你当自己人才会交代你”。但你的感受却在告诉你:“这不是亲近,是越界。” 就像有人觉得拍肩膀是热络,而你觉得这是冒犯——文化语境下的“理所当然”,和你内心对“平等尊重”的期待产生了激烈冲突,这种错位让你感到不被看见。

2. 「身份模糊」带来的权力失衡感

作为男友的伴侣,你在这个家庭里的角色既有“客人”的疏离,又有“准家人”的期待。当他父亲用命令的语气对待你时,你会本能地抗拒这种“被归为晚辈服从者”的定位——因为你还没准备好接受这种家庭权力结构,也没被明确赋予“家庭成员”的平等地位。这种身份的模糊性,让你在被指挥时,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意愿被忽视”。

3. 「男友的缺位」加剧了孤立感

你提到“他张罗着让我赶紧做菜”,但在父亲指挥你时,他是否站出来调和了?如果他只是顺应家庭习惯而没顾及你的感受,会让你觉得自己像个独自面对“文化冲击”的局外人。就像在陌生的战场上,原本以为身边的人是战友,结果他却递给你一把你不会用的武器,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会让原本的不满情绪加倍放大。

或许可以试着这样理解和应对:

▶ 先把“风俗”和“人”分开看

他们重视请客吃饭的仪式,本质上是对家庭联结的一种表达,只是用了“指挥”这种让你不适的形式。就像南方人过年吃汤圆,北方人吃饺子,形式不同但心意相似。你可以试着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是他们表达亲近的方式,只是我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回应。” 这种认知上的剥离,能帮你减少对“他父亲故意针对你”的预设,腾出精力处理自己的边界问题。

▶ 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受,而不是对抗风俗

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试着笑着对他父亲说:“叔叔,我今天不太懂四川菜的做法,您教我两招呗?不然等下做砸了大家笑话我。” 把命令转化为“请教”,既给了长辈面子,又巧妙地拿回了主动权——如果他真的教,你可以借机互动;如果他只是继续指挥,你也能笑着说:“看来我今天得在旁边偷师啦,让XX(男友)先露一手~” 用轻松的方式把压力抛回给男友,也暗示了“我不是必须服从的人”。

▶ 和男友做一次「文化差异」的深度沟通

找个私下的机会对他说:“上次清明节叔叔让我做菜的时候,我其实特别紧张,因为在我家那边,长辈很少这样指挥晚辈,我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用“我的感受”代替“你家怎样”,避免让他觉得被指责。同时可以和他约定:“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能不能帮我打个圆场,比如跟叔叔说‘她今天有点累,我来做就行’?” 明确表达需求,比期待他“自觉领悟”更有效。

▶ 给自己设定「边界测试」的安全线

如果暂时无法改变环境,可以提前给自己定个规则:比如“当被连续指挥超过3次时,我就去阳台拿东西/去洗手间,给自己10分钟缓冲。” 物理上的短暂抽离,能防止情绪积累到爆发点。甚至可以提前和男友说好这个“安全信号”,让他知道你需要帮助时会用什么方式示意,形成你们之间的默契。

想对你说的是:

你感到不舒服,恰恰说明你很清楚自己需要被怎样对待——这不是“不融入”或“太敏感”,而是对平等关系的本能保护。文化风俗没有对错,但你的感受永远值得被认真对待。或许下次再参与这类家庭活动时,可以试着把它当成一次“观察人类行为”的有趣体验——看看他们如何在传统里寻找归属感,也看看自己如何在差异中坚守自我。

你愿意和我说说,除了这次清明节,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场景让你觉得憋屈?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当时怎么回应会更舒服~

于阳心理咨询师

你遇到的情况其实是地域文化差异和家庭权力结构的碰撞。在四川,以及许多传统观念较重的地区,家庭聚会不仅是吃饭,更是一种孝道仪式和长辈权威的展现,老人通过张罗饭菜、指挥晚辈来确认自己的家庭地位,而子女,其中也包括儿子的伴侣的配合则被视为对家族秩序的尊重。你男友父亲的行为,在他眼中可能是理所当然的家庭分工,但在你看来却成了作威作福,这种冲突本质上源于你们对家庭角色理解的差异,你认为帮忙是情分,他则认为这是本分。

要化解这种矛盾,需要明确边界又避免正面冲突。比如可以提前和男友沟通:"我愿意帮忙做饭,但希望长辈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命令",或者在普通家宴用"公司加班"等理由适度回避,但在重要节日保持配合。关键在于理解老人的"指挥"未必是恶意,而是一种被文化加固的行为模式,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熟悉的剧本表演。如果这段关系要继续,你和男友需要在传统和现代观念间找到平衡点。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